2月2日,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普外科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范大姐(化名)。當她一進入診室,空氣中便充斥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腐臭,去除胸部敷料,接診醫生的胃里瞬間翻江倒海。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資料圖】
乳腺包塊破潰一年多成巨大惡臭“包袱”
原來,范大姐2021年就發現左側乳腺包塊,因個人原因沒有檢查及治療;2022年,左乳的包塊增大并出現破潰,到當地醫院用中藥外敷后,腫塊仍逐漸增大,破潰加劇,開始出現明顯乏力,但患者仍因個人原因沒有進一步治療。2023年春節起,患者開始乏力明顯,渾身散發莫名的惡臭氣味。在家人的極力勸慰及陪同下,范大姐輾轉多方求醫,均被拒之門外,后經多方打聽,懷著最后的一絲希望,他們找到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普外科王少華主任團隊。
據介紹,患者入院時重度貧血、重度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炎癥指標高、凝血功能紊亂、腫瘤指標高、營養狀況極差。PET-CT檢查結果示:左側乳腺內巨大不規則分葉狀腫塊,約22.5×7.7×14.7cm大小,左側腋窩多發腫大淋巴結。考慮左側乳腺惡性腫瘤伴腋窩淋巴結轉移;但全身其他重要臟器未見明顯轉移。左側乳腺腫瘤活檢術后,病理確診為三陰性乳腺癌,局部晚期。患者病情十分兇險,腫瘤負荷大,伴有嚴重的腫瘤惡液質狀態,目前沒有手術和全身靜脈化療的指征。
迎難而上,想方設法為患者爭取手術機會
王少華主任團隊評估患者病情,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決定迎難而上!制定了“一消、一長”(即減瘤及全身營養支持)的策略來為后期的腫瘤切除爭取機會。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介入科魯景元主任醫師和介入科團隊行供瘤動脈灌注化療、動脈栓塞治療。
治療后,瘤體開始壞死。然而,患者并未如預期中的那樣:腫瘤縮小、惡液質糾正;反而因瘤體壞死,大量腫瘤壞死因子、炎癥介質吸收入血,引起反復高熱、滲出增多,惡液質狀態進一步加劇。
是放棄還是堅持?這是擺在團隊面前的艱難抉擇!團隊圍在范大姐床邊,面對她眼中對生的渴望,大家都沉默了……團隊經激烈討論、反復斟酌,認為“一消、一長”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選擇怎樣的方式才能夠達到“長>消”的狀態,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
此時,團隊的導師黎介壽院士曾提到的“損傷控制理念”讓他們靈光乍現:是否能夠通過消融的方式將腫瘤的“濕性壞疽”轉化為“干性壞疽”,進而減少體液丟失、遏制營養狀況的惡化,同時達到減瘤的目的?
在該院領導的支持下,團隊與范大姐及其家屬充分溝通,決定另辟蹊徑,放手一搏!團隊為范大姐在全麻下行左側胸壁巨大腫瘤消融術。手術歷時4小時25分,過程順利,術后瘤體較前明顯萎縮,滲出減少;部分瘤體于術后2-3天開始壞死、脫落,術后炎癥指標顯著下降,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半個月后,左側癌灶局部潰爛脫落,瘤體較前明顯減小,各項指標較前好轉。1個月后,團隊再次在全麻下行左側胸壁巨大腫瘤消融術。
主動出擊,9個小時鏖戰患者“重獲新生”
經過1次動脈化療+動脈栓塞術、2次微波消融術以及持續、積極的營養支持等治療,范大姐左側胸壁的巨大腫瘤顯著縮小,腫瘤惡液質得以糾正,營養狀況明顯改善。是繼續僵持還是主動出擊?團隊來到了“戰局”轉換的決戰時刻……
王少華主任團隊決定主動出擊,立刻手術治療!手術方案:左側乳腺癌擴大根治術+腹直肌皮瓣切取移植胸壁修復術。6月2日,患者在全麻下接受了這場對她來說可以稱為“重獲新生”的手術。經過9個小時的鏖戰,范大姐平安回到家人身邊!
歷時整整120天,范大姐身上背負了一年多的巨大惡臭“包袱”終于被成功“卸下”!術后第二天,范大姐就能下床自由走動,范大姐和家屬十分激動!她逢人便說:“是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普外科團隊給了我第二次生命!”120天的治療過程,歷經艱難險阻,無論是醫療團隊還是患者本人和家屬,內心都感慨萬千!
王少華介紹,乳腺癌作為目前全球女性發病率第一的癌癥,發病率高,疾病進展快,但早期發現,及時、規范治療往往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 通訊員 史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