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上的一條熱搜著實讓人心痛。
15歲女孩因為減肥,在醫院里多個臟器衰竭而去世。
【資料圖】
女孩的父親稱,過年至今,50多天,她只喝水,沒吃過飯。
網友們對女孩"為愛減肥",充滿了心疼、不解,甚至還將女孩冠以"戀愛腦"的稱謂。甚至,認為孩子不吃飯,是父母的失職。
但,如果能清晰地理解這個女孩所患上的是"神經性厭食癥",屬于非常嚴重的一種心理疾病。
估計,就不會這樣輕易地認為,這僅僅是"減肥"、"不吃飯"。
這個女孩的故事,來自小破站出品的一部9.9分的紀錄片。
閃閃的兒科醫生
一部在《人世間》后,又將目光對準了兒科醫院的紀錄片。說實話,這是真漲知識。
不僅有醫生耐心地跟你解釋,兒童的常見病例是什么。
還有最基礎的掛號常識,也教——
你就看,這個媽媽說,孩子肚子疼,掛內科。
護士說,這要掛外科。
媽媽不理解,肚子里面疼,為啥要掛外科?
另一個爸爸,也是一樣迷糊。
孩子皮膚有疹子,想掛外科,理由跟上一位媽媽一樣——在外面,就要掛外科啊。
沒毛病。甚至,還有人帶著小弟弟找神經內科的醫生,看"小弟弟"。
別以為這是"兒科",就與我們無關。希望每一位曾經的孩子,或是準備要孩子的夫婦,或是已經有孩子的父母們。
都請仔細看看這部紀錄片。
在這一個個故事中。
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
01
孩子,孩子
當然要從孩子說起,在兒科醫院里,孩子,總是最重要的角色。
意外傷害、天生性的疾病或是心理上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他們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可,就有些孩子,讓大人捏把汗的同時,還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有時候,Sir看著看著,就不小心笑了出來。
這期都要笑出眼淚了哈哈哈哈
這天。
有個小男孩跟同學打打鬧鬧,棍子把頭打破了。
還好,只是個皮外傷。開始,男孩還嘻嘻哈哈,表示沒啥大事。
但,突然聽到醫生說,估計要縫針時,心里防線崩塌了,哭著,喊著,說自己"死定了"。
可沒辦法,一定要縫針。男孩嘆口氣說——
沒關系,那只能是面對"疾風"了
果不其然,彈幕飄過一群"哈哈哈哈"亞索聽了都要給他點贊。
這樣的,是孩子。
那樣的,還算不算孩子?
16歲的小周,虎背熊腰,180左右的身高。
剛一進門,急診科的黃子龍醫生掃了一眼,隨口一問:孩子呢?
小舟:我就是孩子。
唔……啥病癥?"尿尿有點痛",小舟說,自己網上查過,會不會是淋病啊。
黃醫生嘿嘿一笑,毫無防備的一句反問——你有這種生活史嗎?沒想到,對方很誠懇地回答。有。
醫生一怔,但良好的醫德讓他繼續問出了非常職業的一個問題:
做過安全措施嗎?
沒有,因為我平時都挺安全的。一系列騷操作下來。Sir跟網友也都有點疑惑了。
說他小吧,他已經是"大人",說他大吧,但,他還是未成年,來看兒科也沒有什么問題。
當急診醫生把小周的病況轉給另一位化驗科醫生時,這個情況,讓冷靜的醫生半天也組織不好語言。
"那個,就是,怎么說......."
生怕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負擔。性教育的不全面,與孩子還不成熟的心理、生理發育,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手足無措地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
甚至可以說,是很生硬地擠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不僅小舟一人。
在與上述神經性厭食的女孩同一集,里面還有另一位因為胃痛,來醫院就診的女孩。
女孩說因為快要臨近藝考,所以,近期開始減肥。
所以,餓壞了身體。
時間緊,任務重。女孩甚至想從130斤,減到95斤。
她減肥也減到一個極端——三天就吃了一根黃瓜。
因為她覺得,瘦下來才好看。跟同學比,只有瘦,才能當好主持人,藝考才能拿高分。
對于這些孩子,在大人看來,只能說,他們還都只是孩子。但,有時候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眼光,接受這個世界的信息時,又不能完全說他們只是一個"孩子"。
他們想用成年人的方法,去處理自己所面對的一切時,有時候,卻還是無能為力。
我們都說,他是個孩子。
但,有時候我們也知道,僅僅是"孩子"的借口,去逃避問題已經是沒有用了。
而是去尊重一個孩子,去理解一個孩子。
去陪伴,善待一個孩子。
難。
太難了。
02
大人,大人
都說久病榻前無孝子。
可,如果一個"病"字放在孩子身上,就有完全負責的父母嗎?
這天,心外科的主任醫師陳欣欣就接到了這樣的一個病例——
陳欣欣,作為心外科的第一把刀。只要他拍胸脯、打保票的手術,那就完全沒問題。
一對懷孕的夫妻,來到了他的特診室內。產檢時,胎兒心臟房室間隔缺損。
非常簡單地說——就是正常人四室一廳,患兒可能一出生,心臟是三室一廳。
陳醫生跟他們解釋,這個手術很簡單,寶寶出生后6月到1歲就可以過來做手術,醫生很謙虛(驕傲)地說:"手術不能說100%,起碼是99.5%的成功率,做完就跟正常人一樣。"
但。
丈夫問出了第一個問題,就讓醫生覺得很不對勁:人體基因會不會影響胎兒的畸形發育?
陳醫生:這跟這個孩子有關系嗎?
妻子又問了第二問題, 如果以后他出生后,要跟學校報備心臟病,會不會影響孩子啊?
陳醫生:我都治好了,學校報備什么?
隨即,妻子又問了第三個問題:是男是女,我們也不知道。
陳醫生:跟男女有什么關系?
終于,醫生算是聽懂了,說白了,這對夫妻就是不想要一個心臟有缺損的孩子。
就算是治好了,他們也覺得這個孩子是不健康的。
陳醫生又一次靈魂追問:是不是這樣?
這對夫妻才終于松了口:有一點。
相比來說,另一家人,卻大不相同。恩希,出生后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如今,又伴隨著肺部感染,出現了嚴重的肺炎。
爸媽從孩子出生后,就輾轉北京、深圳各地尋醫救命,房子都賣了,就為了治好女兒的心臟病。
這次終于來到了深圳兒童醫院,找到了陳欣欣醫生。
向來拍著胸脯,給人吃定心丸的陳醫生,這次也看著孩子的CT結果,很直接地說——
她(心臟)就是個"爛兮兮"的樣子,能活到現在她容易嗎。
但,爸媽沒有放棄。愛,其實并不是在嘴里說說,也并沒有那么多條件可講。
有時候,愛,就是無私的。
恩希的生命指標在住院后,終于能獲得上手術臺的條件了,醫生把孩子推進手術室前,讓恩希的爸爸對女兒說一句"加油"。
爸爸遲遲說不出口。
看著渾身插著管子的女兒,即將進入的又是未知風險的手術室。
他哪里有心思說"加油"呢。
心疼,只有心疼。
認真看了看女兒的臉,還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
?當恩希做完手術,推出來后爸爸抹了抹眼淚,媽媽小碎步地跟在醫生后面,眼睛舍不得離開。
這個孩子,還沒學會叫爸爸媽媽,就幸運地擁有著世界上最愛她的兩個人。
在這里,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了。有人讓人感動落淚。
就有人讓人忍不住搖頭。
這天,骨科里來了一位背部燙傷感染的小朋友,他的故事在今天也上了熱搜。???
孩子燙傷嚴重,奶奶雖然處理過,卻是那土法、偏方胡來。就在危及生命時,才被送到了醫院。??醫生說,這種傷勢需要植人工皮,可以較快緩解孩子燙傷,甚至,可以減少瘢痕組織帶來的生活不方便,不影響美觀。媽媽這邊是說動了。爸爸在電話那頭,只有一個觀點——不要聽醫生的。為什么?后來我們看到,孩子住院后,爸爸只來了一次,見到醫生的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治療要花多少錢。就算是醫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的爸爸就是不同意做手術。而就在這個小朋友住進醫院后,急診又送來了個看上去只有2、3歲的小女孩。因為聽到水壺燒開的聲音,好奇,拽了拽電線,導致開水潑灑,雙腳被嚴重燙傷。爸爸看著女兒受罪的模樣,眼淚一顆顆砸下來。處理完急診的包扎后,女孩生命體征在搶救后也平穩了下來。醫生跟女孩的爸爸商量孩子日后的康復問題,三個治療方案:1,敷藥;2,人工植皮;3,自體植皮。由于燙傷程度深,女孩一定要植皮,不然會影響手、腳日后的行走功能。自體植皮由于雙腳面積太大無法實現,人工植皮需要3萬元。這一家并非是大富大貴之家。你看,爸爸向醫生問出的問題——(能)用我的皮去給她補回來嗎就能知道,他愛女兒,想救她,但又沒有太富足的錢。寧可,我去痛。也請救救她。反觀,上一個背部燒傷的孩子,當骨科的熊醫生處理完急診,趕回病房想給孩子做手術時。回到病床上一看,空空如也。護士說,孩子家長要求出院了。而熊醫生也只能垂頭喪氣,無奈地說——走就走吧。有那么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面對現實,愛的分量有多重,有多少。似乎,一眼就能望清楚。03孩子,大人如何將孩子歸還于孩子。也許,大人似乎永遠都不明白。在學校,比學習;在家里,比乖巧。孩子更像是家長的附屬品,你要他/她高矮胖瘦,隨意塑造,都可以任意為之,只要冠以——我為你好。有這么一個科室,是可以"操控"孩子的生長發育,讓孩子變得更高的——內分泌科。坊間這樣流傳,孩子身高"雞"不上去,就打生長激素。△ 新華網(上)與澎湃新聞(下)的報道于是。就有家長希望讓醫生給自己的孩子打上幾針,讓孩子比別人高個幾cm。更是以愛之名——"我們家長想干預一下,不行嗎?"內分泌科的焦醫生在檢查了孩子各項發育指標后,孩子一切正常。于是拒絕。家長不死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發現這個醫生真是硬骨頭,才終于放棄。身高要干預。學習要干預。也許,未來一切都會去干預。另一個家長,帶著自己6歲只有109厘米的兒子,也來到了焦醫生面前。母親孕期吃素,孩子生下體重偏輕;3個月就用母乳與粥水混合喂養,營養也不夠(醫生氣得翻了個白眼);不是虐待,也不是吃不上飯。深究原因——奶奶覺得媽媽的母乳,太上火。在奶奶家,因為大人常年吃素,孩子也只能這么跟著吃。按照這樣的生長發育下去,成年的身高,只能到150左右。這樣下去,孩子一定要打生長激素才能跟得上正常孩子的發育水平啊。可媽媽,還是猶豫了——不想打。一個,是沒病也想打。一個,是有病也不打。孩子自己呢?無人過問。在紀錄片里,Sir看到了許多"被選擇"的孩子,在家長的一個選擇下,他們或許就走上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打激素,為你好,不打激素,也是為你好。就看著兩個家長。都是"固執"地在愛孩子,但也都害了孩子。可到底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就算,答案已經被告知,家長心里還是有著自己必須"堅持"的偏見。以這樣的一種愛,去養育一個孩子,這不像是愛,而更像是將孩子變為一片試驗田。成功,固然開心。失敗,那他就不是"這塊料"。這兩個案例,雖不用經歷多少生死,卻也折射出有多少的家庭,用"愛"綁架孩子。在那么多家長面前。Sir對其中的兩位印象頗深。戴帽子的樂樂媽媽,跟灰色T恤的爸爸,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就診。手指被鋼印機,從三維圓柱體,直接壓成了二維平面。媽媽在孩子看不到視角,已經哭得不行了。簽手術須知時,雙手都不停顫抖。 但為了讓孩子能放心、踏實地進去手術,心痛不已的她,還是打起精神,安慰自己的孩子。可當手術室的門,關上的那一瞬間。她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轉頭,又哭了。另外一個孩子,小文,騎車摔了個右手骨裂。如果放在Sir小時候第一反應,估計是"完了,又要挨頓罵了"。但,小文的爺爺問他,你下次還敢不敢再騎?小文說,敢。爺爺回答,敢就好。看到了么。兩個家庭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以一種情緒非常穩定的方式,讓孩子在家庭里,感受到被支持,被鼓勵,甚至自己是被愛護著的。在他最傷心,痛苦的時候。獲得一個穩定情緒大人的陪伴。這應該會是他們在未來,信心、勇氣,最根源的所在。這Sir想起了周星馳的那部《長江七號》。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窮苦家庭出身的小狄,進入貴族學校后備受歧視,卻會如此情緒穩定,不卑不亢?一個細節。打蟑螂。父子倆吃飯時墻上竄出來一只蟑螂,小狄用手打它。遭到了父親的斥責。但勸阻無效,怎么辦?電影中出現了可能是影史上唯一一個把蟑螂都拍得溫馨無比的畫面:父子倆開展了一場打蟑螂比賽。不是要求子女順從。也不是無邊界的寵溺。而是陪伴。與愛。也正是如此,小狄會在面對曹主任的"嫌貧愛富"時,吐了吐舌頭,禮貌而不失尷尬地保持微笑。也正是如此,他會說出他的志愿是"當窮人"這樣的話。因為爸爸說只要有骨氣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讀書就算窮到哪里都會受到尊敬的孩子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捏"出來的。當你以什么樣的方式陪伴孩子,孩子就會變成你在他面前的樣子。他是你行為的鏡子。所以。所謂愛,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它是一分一秒累加起來的陪伴。是一次次選擇。更是每一次平等的溝通與對話。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