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田甜 實習生 滕瀚瑩
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也是240多個殘障家庭的“大家長”。來自湖南長沙52歲的徐友群,是一位智力殘障兒的媽媽,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她傾盡所能幫扶面臨同樣問題的殘障家庭。如今,以她為首的梧桐樹助殘服務隊幫助到的殘障家庭越來越多,徐友群25歲的兒子也在愛心組織的幫助下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6月27日,三湘都市報記者見到殘障家庭口中的“徐媽媽”。
(資料圖片)
(徐友群(第三排右)與受助孩子們的合影)
克服困難,照顧殘障孩子正常成長
“徐媽,你崽這邊有點小問題,需要你來一下。”6月27日,一個普通的工作日,長沙黃花機場工作人員給徐友群打來電話。掛完電話,徐友群匆匆出門。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突發狀況經常發生。而她的生活狀態,也是萬千殘障家庭的小小縮影。
“兒子剛生下來就和別人不一樣,被確診為智力障礙,生活基本是不會自理的。光是過馬路這么簡單的事,我都教了3年,每一個動作都要重復教上幾百遍,才有可能學會。”回憶起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徐友群難掩心酸。因為疾病,兒子的成長過程總是困難重重,普通家庭眼里波瀾不驚的平凡生活,對她來說都是奢望。
(徐友群。)
徐友群從不埋怨生活,她總是耐心地重復教導,孩子一遍學不會就教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不厭其煩地耐心教導,徐友群的兒子生活不僅能夠基本自理,還學會了與外界打交道。
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徐友群沒有時間上班工作。早年間,她靠著擺攤賣菜,維持家庭開銷。“照顧殘障孩子真的很辛苦,幸好還有我母親和丈夫一起幫忙,全家人相互扶持,日子也能繼續過下去。”除了生活,孩子的教育也是難題,到了入學年齡,徐友群沒有直接送孩子去學校,而是請了一位家教老師到家中教學。
10個月的時間,兒子慢慢接受老師,能夠正常學習知識,徐友群才決定將兒子送到普通學校就讀。一直到小學六年級畢業,她才將兒子轉到特殊學校就讀。
建立服務隊,幫助其他殘障兒童家庭
“送到兒子上小學時,經常能碰見一些和我情況類似的家長。”莫名的親切感,讓她與這些特殊孩子的家長們交流日漸多了起來。“大家一起討論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互相幫助,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徐友群與越來越多的特殊家庭走到一起,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互助小團隊,團體中任何人遇到困難,她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的人。
(徐友群走訪殘障兒童家庭。)
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和為其他殘障兒童家庭提供幫助,2017年,徐友群報名學習了如何照顧殘疾人的專業課程。課堂上,徐友群認識了專業助殘社工。“當時他和我說,山塘社區需要組織一個關于殘疾人志愿者的小隊伍,邀請我來做隊伍的帶頭人。”就這樣,2017年年底,象征著新希望的“梧桐樹助殘服務隊”正式成立。
團隊建立之初,徐友群常常一個人四處走訪殘障兒童家庭,不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還會用自己的經歷鼓舞身處困境中的家長。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團隊已壯大到48人,累計幫助了240多個殘障人員家庭,遇到了各個年齡段、不同殘疾問題的孩子。
“幫助到的孩子,最大的有20多歲,最小的有3、4歲。”徐友群告訴記者,自己并沒有做什么了不起事,只是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給和她同處困難境的群體一個“避難所”,未來這個“避難所”會一直存在,繼續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溫暖和幫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