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晨光熹微,“雪裙仙子”們在濕潤的泥土中蘇醒了。
6月13日,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恒昌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記者在“稻—菌”輪作田里看到,新鮮的竹蓀破蛋而出,雪白的圓柱菌柄外圍著一圈潔白的網狀裙,就像是一個個剛睡醒的“白雪公主”。
“竹蓀綻放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工人每天必須趕在早晨9時前采摘完畢,并且要第一時間送到烘干車間進行烘干處理。”基地負責人韋桂華告訴記者,這是基地今年采收的第二批竹蓀,首批竹蓀干品已售罄,還沒等新的竹蓀長成采收,來自大灣區的客戶就已提前預定,基地的竹蓀干品目前供不應求。
竹蓀又叫竹笙,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自古便被列為“草八珍”之一,有著“菌中皇后”的美譽,深受粵港澳大灣區食客的青睞。
“這里的氣候土壤很適合種植竹蓀,并且菌種和烘干技術都由我們自主研發,相較于其他地區來說,我們生產的竹蓀干品厚度佳、品相好,因此價格也好。首批干品產量超2500公斤,今年基地預計采收3批竹蓀。”韋桂華介紹,基地采用的是“水稻—竹蓀(菌)”生態輪作生產模式,每年12月到次年7月種植竹蓀,8—11月則種植水稻,實行每年兩季作物的水旱輪作。
通過“稻—菌”輪作模式,每年采收完竹蓀后,將竹蓀菌渣返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從而提升土壤肥力。這樣一來,在種植水稻期間就能減少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進一步提高稻谷產量和品質。
“種植一季水稻后再種植一季竹蓀,還能有效減少作物病蟲害,現在該基地每年畝產稻谷在500公斤以上,而新鮮竹蓀的畝產量在1000公斤以上,每公斤竹蓀收購價不低于16元,實現了畝產千斤谷兼收萬元錢的經濟效益。”八步區農業農村局經作站高級農藝師陳家金說,基地創建的菌臨添壽食用菌產業示范區2022年獲得了自治區級(四星)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認定。
近年來,八步區堅持鄉村振興策略,加快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根據各鄉鎮的地理特征和優勢,積極探索“水稻+N”種植模式,推廣“稻—稻—菜、稻—薯、淮山+瓜豆類”等生態高效輪作模式,促進糧食蔬菜安全的同時,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如在桂嶺、仁義、里松等鎮開展“稻—菌”輪作,涉及農田約3000畝;在開山、信都、鋪門等鎮推廣“稻—薯”輪作,面積約6000畝;在賀街鎮、蓮塘鎮等鎮推廣“稻—稻—菜”輪作,共發展面積約9.6萬畝。目前,該區“水稻+N”輪作面積超10萬畝。
同時,該區積極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產業模式,著力推動該區在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道路上取得新成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