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文旅廳公布了湖北省“非遺+旅游 ”“非遺+互聯網”優秀案例名單,一代代非遺人,正不斷探索非遺創新傳承的新模式。
記者趙黎黎:“在黃岡英山的四季花海景區里,有一朵特別的花。據記載,這朵花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資料圖片)
這朵特別的花,就省級非遺“英山纏花”。這里的老一輩,出生、結婚、壽誕……都會用到這朵花。它看似簡單,卻融入了繪畫、紙藝、刺繡、雕塑等多種工藝,一絲一線,都是絕活兒。
游客段女士:“老師拿的那些展品很漂亮,就感覺很精致,上手去學的時候就覺得很復雜。”
英山纏花工藝復雜,制作一朵至少要十天功夫,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項技術幾近失傳。直到2008年,25歲的陳廣英從上海返鄉,決心重振這門傳統手藝。
英山纏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就想把它傳承下來,所以我要復制這些老的物件,幾乎都是花了四五年的時間來摸索。”
纏花的傳承一直是口口相傳,也缺乏相關文獻資料,如何追溯并準確保留傳統技藝?陳廣英第一個想到了老傳承人張仕貞,而正愁手藝后繼無人的張仕貞滿口答應了下來。
陳廣英的師傅張仕貞:“我愛這個,我喜歡做,我喜歡纏,沒的人跟我學。”
一面有張老師傅一針一線地悉心教導,一面是陳廣英孜孜不倦地學習。8年時間,陳廣英終于把英山纏花的代表作——傳統婚嫁纏花全套作品,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2011年,英山纏花成功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陳廣英把纏花帶到了意大利,一下子就火了!
英山纏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那一次展覽的時候,領導在臺上講話還沒完成,我下面的飾品,幾乎都賣完搶光了。”
在陳廣英的努力下,英山纏花的學徒已從十幾個村民發展到如今的近8000人,產品也供不應求。陳廣英帶領鄉親們打開了市場,但創新的腳步一刻未停,請來專業人士作指導,纏花正在指尖繞出更加奪目的風采。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教授郭麗:“還需要技術,比如我們進行數字化的繪圖,用激光的技術去剪切切割,非常批量生產,節約時間成本。守正創新,堅守我們的文化,把根脈傳承下去。”
(長江云新聞記者 趙黎黎 王磊 黃岡臺 英山臺 責任編輯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