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兩優326”已進入國家生產試驗,為東南、華南濱海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品種需求提供強有力支撐……25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長沙種業研究中心在長沙召開湖南省聯合攻關推進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耐鹽堿水稻技術取得系列新突破,支撐著我國耐鹽堿水稻技術領先世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耐鹽堿雜交稻新品種示范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是袁隆平院士倡導,科技部2021年批復建設的農業領域首批3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國創中心由湖南省政府組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11家優勢單位共同建設,總部設在海南省三亞市崖洲灣科技城,在長沙建設種業研究中心,發揮湖南技術、人才和企業相對集中的優勢,開展耐鹽堿水稻種業創新。
培育出全生育期3%。鹽水條件下,具備優質、豐產、多抗等優良性狀的耐鹽堿雜交稻新品種“菁兩優326”,示范畝產400公斤以上,已進入國家生產試驗,有望今年通過國家審定,可滿足東南、華南濱海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品種需求;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培育出6%。鹽度下畝產突破300公斤的第三代耐鹽雜交稻新組合“叁優9號”;培育出161S、沁886S、599S、鹽416S等耐鹽不育系,其中“鹽416S”成為第一個審定的不育系;研創出耐鹽堿水稻專用肥“金葵子復合微生物肥”,連續兩年在11個試驗示范點較對照平均增產19.6%……
“在一系列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支撐下,耐鹽堿水稻年示范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焙想s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創中心主任唐文幫介紹階段性成果并展望道,我國目前可開發利用的鹽堿地面積約為1.15億畝,荒灘變良田,未來可期。國創中心將秉承袁院士遺志,力爭8至10年內,實現發展1億畝耐鹽堿水稻、畝產300公斤以上、年增糧300億公斤、多養活8000萬人口的目標,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匯聚省內優勢科研資源,圍繞3個核心方向開展聯合攻關
國創中心研究員譚炎寧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耐鹽堿水稻與普通水稻在口感上區別不大,當前主攻方向仍然是提高中高鹽度下水稻的存活率和產量。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推進耐鹽堿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國創中心在全國不同生態區鹽堿地啟動了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工程。
今年5月,“袁夢計劃”4.0在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啟動。由袁隆平之子、國創中心長沙種業研究中心主任袁定陽接棒的該計劃,將在“十四五”期間實現興安盟耐鹽堿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每畝增產100公斤。
會上,袁定陽與共建單位湖南省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公司的耐鹽堿水稻研究崗位專家簽署“耐鹽堿水稻研究揭榜掛帥項目”聯合攻關協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國創中心理事長柏連陽為共建單位授牌。
根據協議,省內優勢科研資源匯聚,將圍繞耐鹽堿水稻關鍵基因挖掘與機制解析、核心種質創制與重大新品種選育、配套高效栽培體系構建與改良物化產品研發等3個耐鹽堿水稻研究核心方向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在基因資源、資源創制和重大新品種等方面盡快取得突破。
建全球領先創新平臺,助力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如今,在國內11家優勢單位的共同發力下,我國耐鹽堿水稻技術領先世界,吸引著埃及、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前來洽談合作。
“用湖南所能支撐國家所需,體現的是湖南擔當、湖南責任。在今年的互聯網岳麓峰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提出,要把長沙打造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是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新的有力舉措。”柏連陽說,根據袁隆平院士的設計,國創中心以耐鹽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為主線,聚焦種質資源與功能基因挖掘、核心親本與品種創制、高效鑒定與配套技術集成等核心技術,形成重大關鍵技術源頭供給,為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安全、生態安全、產業安全貢獻科技戰略力量。國創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平臺,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