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次的謝雨活動是在石潭舉行的,雖然此行的目的是謝雨,但是他的視野卻沒有停留在謝雨這件事上,而是將視野投放到更廣闊的空間中去。
# 頂端作家造星計劃 #
(相關資料圖)
蘇軾用詞作的形式將謝雨途中的所見所聞投放到更廣闊的空間敘事當中去了,第二首《浣溪沙》寫的就是謝雨途中的見聞,原詞如下: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倩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這首詞上片著重描寫了鄉村女子的形象,是順著第一首寫下去的。農村女子不像整日描紅刺繡、穿針引線的城市女子一樣待在閨房中,但仍不能和男孩子們一樣到石潭前來看謝雨的熱鬧場面,所以她們只能在門口聚觀,她們的情態被詞人一一攝取。
#頂端夜讀#
久旱逢甘雨是喜事,知州蘇軾途經石潭也是當地的頭條新聞、頭等大事,女孩子們不免要打扮一下才出來看,這種打扮方式也不會是“弄妝梳洗遲”的慵懶,而是“旋抹紅妝”的利落。
這是他們在簡單的生活中養成的習慣?!靶t妝”四個字描寫得非常傳神,同時也表現出女孩子匆忙的狀態與急切的心情。
選擇一件紅色的羅裙穿上,就已經很算是盛裝了?!吧`羅裙”是一種用茜草紅汁染色而成的羅裙,從這一點上也體現出了女孩子們天性愛美的心理。
她們當然是為了有幸一睹蘇軾的風采,同也有觀看熱鬧的意味在內。她們三三五五地分散著,都爭著向外探望,你推我擠,有的女孩子因為裙子被踩到了,而發出呼叫聲。
“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倩羅裙”,這短短兩句話就刻畫出一幅風趣生動的鄉村風俗畫,詞人描寫鄉村生活的場景,下筆自然,清新脫俗。
蘇軾目之所及的田野和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為感謝上天降雨,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酒水和食物作為貢品,他們可以盡情地享用謝雨儀式中剩余的貢品,這些貢品也引來饞嘴的鳥兒,鳥兒們在村頭上空盤旋不去。
蘇軾不直接描寫酒食的豐盛,卻以鳥兒飛舞盤旋的場景進行側面烘托,筆法委婉而又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酒食的豐盛,這一幕幕也將雨水為人們帶來的歡欣刻畫得異常鮮明。
黃昏時分,蘇軾看到有一位老人醉臥在路邊,原來他是因為在慶祝儀式上喝了很多酒。這一典型鏡頭的攝取將雨水為人們帶來的喜悅表達得更加充分了。
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件事情的恰好是一些細節,而老人醉臥路邊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鄉村中的人們扶老攜幼來到土地祠的熱鬧場景與老人醉臥路邊的鏡頭形成鮮明比對,蘇軾眼中的這位躺在路邊的酩酊大醉老人形象,正是歡飲的結果,這一點反映出人們在久旱逢甘雨之后的喜悅心情。
如果說全詞就像幾個電影鏡頭組成,那么,上片則是個連續的長鏡頭;下片卻像兩個切割鏡頭:扶老攜幼、鳥群飛舞是遠景,老人醉臥道旁是特寫。
雖然詞人的形象在詞中沒有被正面描寫出來,雖然他只是鄉村謝雨活動中的陪襯角色,但他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蘇軾和大家共同宴飲、酒酣飯飽,盡興歡愉之后,在歸途中看見一個老人醉臥于道旁。這仿佛是不經意的描寫,其實是詞人獨具匠心的高超藝術表現手法,這一特寫的鏡頭反映出普村同慶、普村同歡的情景,讀來韻味無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