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周海飛
揚中老百姓吃早飯常用的小菜,有醬黃瓜、咸秧草、雪里紅、蘿卜干、萵苣干、胡椒醬等。這個季節的萵苣小菜,和夏天的醬黃瓜,都是我的最愛。
我剛到揚中打工的時候,吃的最多的是蘿卜干。位于三茅街道英雄路榮馬酒樓門口的一個攤點,每天早上一位阿姨用紅色塑料桶裝一大桶蘿卜干,一塊錢一方便袋的那種,上面有很多辣椒粉。這家的蘿卜干幾乎陪伴了我整個97年的早餐。那年5月,在新壩新安一戶人家裝潢,要住在他們家,也第一次嘗到了揚中人制作的萵苣小菜,非常可口。出于好奇:“老板娘,這咸菜挺貴的吧?”“哪兒啊,自家腌的。”老板娘輕描淡寫。我一下來了興趣:“能傳授下經驗嗎?”“可以,其實很簡單。”將剛從地里挖回家的萵苣先用菜刀將外皮削掉,然后將萵苣肉用刀從中間剖開,想更容易入味,可以再各剖一半,再切成一指長的條狀,還可以直接用菜刀切成厚點的滾刀片。然后攤勻在太陽下暴曬一天 (盡量別重疊),晚上放在盆里用鹽碼一下,得用手抓勻,保證每條萵苣片都能裹上鹽,還得盡量壓嚴實。第二天抓出來繼續曬,晚上放入盆里,倒上沒入萵苣的醬油浸泡腌制即可。等待嘗鮮的過程一般需要3、4天左右,那時醬汁也快被吸收干了,洗凈五香八角等佐料放入罐頭瓶里 (最好是玻璃瓶),用筷子一攪拌就可以開吃了。我默默記著每個步驟,可惜一直沒空去做。
也是巧了,1997年的6月30日,我們在位于新壩老農貿市場隔壁的金谷公寓一戶袁姓供銷員家里裝潢,因為是包工的項目,所以伙食費都需要工頭提供。工頭知道我那天身上買菜的錢都花完了,依然拖著不來新壩送伙食費。為了節約工期和來回坐農巴車的費用,我們五個工友吃住都在工地上。因為沒有錢買菜,當天晚上用中午剩下的魚湯簡單對付了一下。工地上沒有電視機,只有一根臨時輔導線拉的燈泡掛在半空中,疲憊一天的我們,躺在木工板上,伸著懶腰,說著不著邊的話。誰也不知道香港回歸的大新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那段日子,苦并快樂著。
或許是晚上蚊子多,天不亮我就下樓遛達去了。在菜市場門口偶遇前面裝修的那戶人家,房東阿姨聽說我在這邊干活,說了句 “等我下”轉身就走。沒一會她拿來了一瓶萵苣小菜,不由分說塞進我手里:“知道你喜歡吃,拿去搭早飯。”我很是感激地收下了。平時,午飯是工頭包的,可那天,我們滿懷期待地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盼來工頭的影子。無奈中,我不舍地掏出十幾根萵苣小菜,切成姜絲形,用熱鍋熬了一點豆油,放了一鍋水,燒開后,倒入醬油,放入萵苣絲,撒了一點姜末,一點鹽和味精,這樣一鍋三鮮湯就成了。哥幾個就著一鍋三鮮湯下飯,填飽了肚子,那甘甜脆爽的感覺還真比現在吃魚肉海參還帶勁。
越長大越懷念,懷念那些逝去的流年,想起那天中午的三鮮湯。二十七年過去了,我還是喜歡萵苣小菜搭早飯,那味道絲毫不遜于如今商場里的各式各樣的醬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