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下發《關于促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擬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業務轉為常態化業務,符合一定條件的人身險公司均可開展經營。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自2021年6月試點以來,運行平穩、反響良好。監管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領取、積累期、領取年限以及退保規則等作出限制性要求,強化產品長期屬性,服務有養老需求的專屬群體。同時,也進一步滿足了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的補充養老需求。未來如果常態化推進,將使得更多人身保險公司進入這一領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繳費靈活、保障責任豐富、回報安全穩健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
明確準入門檻和產品要求
(資料圖片)
據悉,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指資金長期鎖定用于養老保障目的,被保險人領取養老金年齡應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年滿60周歲的個人養老年金保險產品。
《征求意見稿》要求,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險公司需要符合以下幾個要求。第一,上年度末所有者權益不低于50億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實收資本)的75%;第二,上年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第三,上年度末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不低于100%;第四,監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此外,養老主業突出、業務發展規范、內部管理機制健全的養老保險公司,可以豁免第一款關于上年度末所有者權益不低于50億元的規定。
據業內人士測算,以2022年年末的償付能力數據為基準,若不考慮責任準備金覆蓋率的要求,將有30多家險企可以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比之前增加十幾家。
在具體領取和退保方面,《征求意見稿》明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采取賬戶式管理,可以采取包括躉交、期交、靈活交費在內的多種保費交納方式。產品設計分為積累期和領取期兩個階段。保險公司可依法合規地建立持續獎勵機制,引導消費者長期積累和領取養老金。
在積累期,采取的是保證加浮動的收益模式。保險公司應當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以上的投資組合,不同投資組合保證利率可以不同。投資組合保證利率一經確定,不得調整。在有效管控賬戶流動性的前提下,保險公司可以在積累期向消費者提供投資組合轉換功能,在保險合同中明確約定一定期限內可轉換次數、轉換金額,以及轉換費用收取標準等。
同時,消費者在保險合同期內身故,賠付金額在積累期內不得低于賬戶價值,在領取期內不得低于保證領取剩余部分與年金轉換時賬戶價值減去各項已領取金額的較大者,累計賠付給付金額不得低于積累期與領取期轉換時的賬戶價值。對于其他長期養老金領取方式,累計賠付給付金額不得低于消費者尚未領取權益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積累期,消費者在前5個保單年度內退保,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保單現金價值不得高于累計已交保費;在第6~10個保單年度內退保,保單現金價值不得高于累計已交保費和75%賬戶累計收益部分之和;在第10個保單年度后退保,保單現金價值不得高于累計已交保費和90%賬戶累計收益部分之和。
一位壽險公司產品人士對記者表示,監管明確產品領取和退保規則,一方面旨在引導保險公司秉持長期經營的理念,在人口高齡化和長壽化背景下幫助客戶做好長期養老儲備。另一方面,有利于強化消費者“長錢長投”的理念和養老保險產品的長期屬性,與現行領取期限相對短、退保相對自由的儲蓄型保險作出明確區分。
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5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6月1日起啟動專屬養老保險試點,首批包括中國人壽(601628.SH)、人保壽險、太平洋壽險、新華保險(601336.SH)、太平人壽、泰康人壽等6家壽險公司參與。
2022年3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養老保險公司被納入試點范圍。隨后,太平養老、國民養老、平安養老、恒安標準養老等專業養老險公司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先后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各試點公司推出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均采取“雙賬戶”管理模式,提供穩健型、進取型兩種不同的投資組合。穩健型賬戶專為風險保守型客戶設計,更多配置固收類資產、收益穩健,最低保證利率大多為2.5%左右;進取型賬戶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對多種資產進行平衡配置,最低保證利率大多為0.5%。
監管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具有養老屬性的商業保險業務累計積累責任準備金超過6萬億元。其中,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規模保持增長,截至一季度末,累計保費規模50.8億元,投保件數42.9萬件,其中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投保超過6萬件。
從上述各試點公司2022年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收益數據來看,該類產品穩健型賬戶2022年年化結算利率在4%~5.15%之間,進取型賬戶年化結算利率在4.5%~5.7%之間,總體表現較為亮眼,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一位參與試點的壽險公司高管表示:“專屬養老保險這塊其實我們都很重視。我們公司在產品設計上除了身故責任、養老年金領取責任外,還增加了重大疾病、失能護理等責任,盡力豐富商業養老保險保障內容;多種投資途徑力爭實現更加穩健和良好的收益。比如,盡量投向一些資質優良的資產,確保資金安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