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
【資料圖】
然而細想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常識”,好像是老師家長教給我們的……
如果多問一句:你說地球是圓的,證據(jù)呢?
相信很多朋友肯定得琢磨半天才能說出一兩個。
其實,哪怕到了現(xiàn)在,我們還是常常不自覺地把大地當成一個平面,不能十分自如地使用“大地是個球體”這一常識。
比如,在面對中美直飛航線時,往往還是會聽到“為什么不直穿太平洋,非要跑阿拉斯加繞一圈?”的疑問。
取道阿拉斯加的中美直飛航線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類在自我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是怎樣顛覆地平的直覺、了解地球的本質(zhì)、并把這個知識轉(zhuǎn)化為常識的吧!
被順利接受的地圓說
也許大家會覺得,“地球”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得比較晚,起碼要在那些偉大的航海家繞地球航行一周之后。不過實際上,球形大地的見解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并且廣為流傳。只是最近三百多年,人們才正確地理解這個球體的成因。
早在公元前 6 世紀到前 4 世紀,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就陸續(xù)指出,大地是個球形,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更是明確地給出了 3 個觀測證據(jù):
證據(jù)一:在埃及看得到的南方天空某些星星,在希臘看不到。
如果大地是個平面,那么平面上方的天體就應該整個平面都能瞧見。
證據(jù)二:從海上駛來的帆船,總是先露出桅桿頂部,最后才露出船身。
如果大地是個平面,桅桿和船身就應該總在平面上方,而不會消失在地平線下。
證據(jù)三:月食時,投在月面上的地影總是圓形。
我們知道月食可以發(fā)生在各個時段,甚至帶食而出或者帶食而沒。不同時間發(fā)生的月食,太陽照射大地的角度不同。
假如大地是個平面,那就只會在某個照射角度才呈現(xiàn)圓形地影,而在其他角度,地影理應是極扁橢圓甚至幾乎一條線。
當然,前兩條證據(jù)是有抬杠空間的。如果大地不是個完全的平面,而是中間球形凸起一塊,那么也會出現(xiàn)亞里士多德看到的現(xiàn)象。
但這個模型就不好解釋局部彎曲的大地為何不讓人感到傾斜不適,不像亞里士多德在下文中給出的設定那么在理。
另外,如果全世界普遍連續(xù)地觀察到這種球形凸起一塊,那么這個世界豈不還是卷成了一個球?所以這個杠杠著杠著就把自己杠沒了。
相比前兩個,第三號證據(jù)則相當堅實有力。公元前 3 世紀,另一位哲人阿利斯塔克甚至通過測量月食時地影遮蓋月球的時長,估算出地球直徑約莫是月球的 3 倍(實際值 3.6 倍)。
定量的測算還有:公元前 3 世紀,厄拉多塞通過測量亞歷山大港和賽伊尼(現(xiàn)在的阿斯旺)的太陽仰角差異(7°),認定兩地南北距離是地球周長的 7/360。由此,他得到地球周長為 39060~40320 千米,和實際值(40075 千米)相比,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精度。
哲人們說得有理有據(jù),再加上他們的社會影響力夠大(亞里士多德又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使希臘乃至歐洲很久以前就自然地接受了球形大地的觀念。
不過,古人的問題又來了——既然地球是球形,那地球另一邊的海水不會流向天空嗎?另一邊的人倒著走路不難受嗎?
對于這些,大家并未十分質(zhì)疑,因為亞里士多德老師對世界有一條重要設定: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而組成世界的土元素和水元素,天然具有向宇宙中心聚集的趨勢。
這個似是而非的引力理論雖然(我們現(xiàn)在知道)不對,但是當時講得通啊。
只是這樣一來,地圓說和地心說就捆綁起來了。公元 2 世紀,托勒密整理出地心說的宇宙模型,描述日月行星乃至所有恒星圍繞地球的運動。
在中世紀,這一模型因為和基督教神學中大地的特殊地位不謀而合,而被羅馬教廷奉為正統(tǒng)。和地心說相互扶持的地圓說,在西方世界得到廣泛推行。
對地圓說的實證
好的,那我們就相信地球是圓的這件事吧,但能不能親自環(huán)球旅行體驗一下呢?
1522 年 9 月 6 日,一艘名叫維多利亞號的克拉克帆船回到西班牙桑盧卡爾。
三年前它從這里出發(fā)時,屬于一支遠洋艦隊,艦隊共有五艘船,旗艦船長名叫費爾南多·麥哲倫。
麥哲倫艦隊從西班牙出發(fā),穿過大西洋,在南美洲東南岸摸索一年,終于從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兩個名字,一個是紀念麥哲倫的,一個是麥哲倫本人取的),向西橫跨太平洋到達關島。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從帝汶啟程穿越印度洋,又繞過好望角回到大西洋,最終回到起點西班牙。
此時的艦隊只剩下維多利亞號和 18 名船員,麥哲倫也在途中的菲律賓宿務被殺。
跑個題,大家可能會為麥哲倫未能親自完成環(huán)球航行感到惋惜,其實他年輕時走舊航線去過東南亞,所以,當他從太平洋方向過來故地重游時,就他本人的一生來說,已經(jīng)環(huán)抱了一次地球。
地圓說的好伙伴忽然掛了
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的壯舉毫無疑問地實證了大地是個球形,然而這時,一向和地圓說捆綁的地心說卻出了問題:
1543 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出版。
1610 年,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木星的四顆衛(wèi)星,挑戰(zhàn)了“一切天體都圍繞地球運行”的地心說體系。
1618 年,開普勒發(fā)表了他的第三條也是最后一條行星運動定律,徹底摧毀了托勒密的地心宇宙模型。
我們回望這段歷史,就會說:嗯,亞里士多德老師說“土元素往宇宙中心聚集”,而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那就需要有個新理論來重新解釋地球形狀了。
好在新理論出現(xiàn)得很快。
1687 年,牛頓發(fā)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它不但能解釋地球的形狀,更能定量地解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運行。
地球形狀終于得到比“土元素向宇宙中心聚集”更好懂、更令人放心的解釋。
現(xiàn)代地平說
盡管地球形狀已經(jīng)真的成為一個常識,但所謂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還是有些人,非得相信大地是個平面或者近似平面。
不過我們要謹慎區(qū)分這種現(xiàn)代地平說和古代地平說,因為后者是因為知識基礎與交通工具的缺乏,不得不依賴直覺。而前者,據(jù)我們有限的觀察,似乎是因為“太聰明”。
現(xiàn)代地平論者常常自比《楚門的世界》,認為球形大地的圖文、工具、知識,都是政府、科學界、包括身邊的大眾商量好了一起來蒙騙他們的大陰謀。
因為基本思路和使用術(shù)語的巨大隔閡,與現(xiàn)代地平說對話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從觀察中感覺到,他們不是不讀書,而是讀得很靈活,會從非常有限的知識集里“提煉”、“轉(zhuǎn)化”可以用來支持地平說的只言片語。
試舉一例:
比如我們說,假如大地是平的,那么引力在世界邊緣就會指向圓心,那兒的平地實際上是懸崖,人們不得不側(cè)身貼地才能行走。
但現(xiàn)代地平說有兩種方法可以破解我們的詰難。
方法一:大地圓盤旋轉(zhuǎn)起來,就把指向中心的引力化解了。
至于這個“大地盤子”各處引力是否相等,靠邊的地方轉(zhuǎn)起來會不會把人“甩飛”,那就得裝聾作啞交給別的奇談怪論去處理了。
方法二:萬有引力并不存在,實際上整個大地圓盤一直在向上勻加速運動,給人一種引力的錯覺。
注意這一種解釋多少還有點“上檔次”,它基本上就是愛因斯坦推導廣義相對論的思想實驗!
在這個思想實驗里,愛因斯坦假設有一架正在加速向上運行的電梯,電梯是全封閉的,這時里面的人將無法區(qū)分引力場和加速度。
不過,思想實驗就是思想實驗,當你要問他們大地是被什么拽著產(chǎn)生加速度的時候,那又得聽到一堆胡扯了。
此外,現(xiàn)代的地平論者還會列舉一大堆照片以及所謂的“實驗”來告訴你,地球是平的,NASA 是騙人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是假的,這里不再贅述。
感興趣又有時間的朋友們可以搜索了看一看,再對照相應的科學解釋,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照片證據(jù),往往是攝影及光學加上肉眼誤差造成的誤解,而那些所謂的實驗,則往往精度或者實驗設計本身多有瑕疵。
對地球形狀的誤讀
在批判地平說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對地球形狀的誤讀,因為比起明顯的謬論來,似是而非的“知識”更容易污染認知。
很普遍的一個誤讀,可能來自于我們自己的小學地理老師:地球是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橢圓。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吧?
老師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但如果老師不再多說兩句,我們的心里就很可能浮現(xiàn)一顆蟠桃,并拿著這顆蟠桃去評判衛(wèi)星照片的真?zhèn)巍?/p>
實際上,這個“橢圓”(嚴格說是橢球)非常接近正圓,南北和東西的直徑差異只有千分之三。就是說一個直徑一米的球矮了三毫米,“不規(guī)則”也是類似差異,肉眼實際上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地球照片是漂漂亮亮一個圓球的時候,不要從這個角度懷疑它的真實性。
另一類誤讀,是把科學研究中的表達示意說成幾何形狀。
相信許多人看到過下面這張圖片,并被配文“地球?qū)嶋H長這樣!
原來我們被騙了這么多年”。其實,這個是地球的重力場分布圖,并且減掉了相同基數(shù),放大了差異。
雖然現(xiàn)在“地球是圓的”早已成為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是當我們從科學史的尺度來看我們認識地球的過程,卻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都不簡單,更不理所當然。
回顧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是如何不斷提出假設來解釋我們的世界,又是如何根據(jù)觀測以及實驗的結(jié)果不斷地推翻舊假設、提出新假設,最終不斷逼近事實的。
最后提醒大家,對于現(xiàn)代的地平說愛好者,可千萬別跟他們爭論,至于原因么,可以看看這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