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道真自治縣大塘村村民楊世才每天中午就從磨盤山往山下的生態移民新村趕,新媳婦在新家等著他吃午飯。
大清早,他從山下上山,采摘新鮮竹筍,管護照料老家的5畝中藥材和20桶蜜蜂。一有空,他還去鎮上的家具廠打零工,加起來每年能有幾萬元的收入。
楊世才46歲,今年春節,娶上了媳婦告別了單身,以往的艱苦生活,在大紅喜字的印證下悄然翻篇。兩口子住在100平方米的小洋房里,日子好了,臉上笑容多了。
【資料圖】
磨盤山因有一尊像磨盤一樣的大石而得名。楊世才的老家就在磨盤山上的洛龍鎮大塘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終年云霧繚繞,水電路不通。
此前,因為貧窮,楊世才四弟兄到了成家的年齡還討不到媳婦。村里60余戶200多人,最多的時候,40歲以上沒成家的單身漢多達80余人。
變化,發生在近10年間。當地黨委政府對磨盤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村民告別矮小的茅草屋,住上敞亮的小洋房。
隨著住房、就業等方面的改善,磨盤山前前后后有38位單身漢娶上了新媳婦。他們走下高山、走出大山,過上了新生活。
山風吹來,涼爽愜意。記者來到生態移民新村孫成書家,只見冰箱、彩電、沙發等一應俱全。
孫成書父母早亡,沒有兄弟姐妹,他常年在外務工,一晃年近五旬還是單身漢。
2014年,孫成書從山上搬到山下,住進55平方米的新房,還娶上了媳婦。他說:“感謝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給了我溫暖的家。”
“有房住不愁吃穿,現在樣樣都好。”住在隔壁的王文友47歲,3年前娶上了媳婦,在周邊鄉村旅館打臨工,時令季節,還上山采筍子、挖天麻增加收入。
“黨的政策真是好啊!”王文義通過村里組織的培訓學會了泥水工手藝,做起“小包工”,每年有七八萬元收入,前幾年也成家了。
“其實,我曾經也是一個光棍。”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蓮打趣地告訴記者,他也是從磨盤山上搬下來的,成家時也年齡偏大。
山上山下,幸福如畫。在通往重慶市武隆區的公路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說起往事感嘆不已:從磨盤山下來,在政府的幫助下開起了農家樂,每年收入不下10萬元。他說:“不僅討了媳婦,還開上了轎車。”
移民安家、就業穩家、產業興家。這幾年,村里開了百余家鄉村旅館,“大塘土雞”聲名遠播。政府主導大力發展烤煙、中藥材、高山蔬菜、林下養殖,磨盤山被開發成風景區。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公路通了,產業興了,日子好了。行走于美麗的大山村莊,一條寬敞明亮的旅游公路直通磨盤山,引來游客上山避暑觀光休閑。過去的磨盤山因“寒”逼人下山,而今因“涼”引人上山。
山還是那座山,但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人。
━ ━ ━ ━ ━
審核:鄒杰
來源:貴州日報
圖片:天眼新聞
編輯:李京湄、丁一、張黎方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