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全球規模最大、海拔最高
(資料圖)
也是全球首個百萬千瓦級
“水光互補”電站
在四川投產發電
昨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今天并網發電,這標志著全球首個百萬千瓦級“水光互補”電站正式投產。
▲航拍雅礱江柯拉一期光伏電站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
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項目
年平均發電量20億度
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接入四川主網
在迎峰度夏之際投產發電
為川渝電力保供再添“生力軍”
也為7月28日開幕的成都大運會
提供可靠電力保障
●水光互補有多神奇?
組合出道
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柯拉鄉,是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場址最高海拔4600米,裝機100萬千瓦,占地2.5萬畝。電站通過500kV輸電線路接入距離50公里、裝機300萬千瓦的兩河口水電站,實現光伏發電和水電的“打捆”送出。
水光互補
是柯拉一期光伏電站的一大特色
提供了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有效方案
水光互補究竟是一種
怎樣的開發模式?
水光互補模式即將光伏接入水電站,用水電優異的調節性能平抑光伏輸出功率的波動性。
以柯拉光伏為例,當光照好、光伏出力大時,兩河口水電站減少機組出力,將水儲存起來;當受多云、降雨等因素影響、光伏出力減小時,兩河口水電站引水發電,增大水電出力。通過水電站的調節,水光打捆后將輸出更為穩定的電能,更有利于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同時,通過水電平抑光伏輸出的波動性,電網也能接納更多的光伏接入電力系統,消納更多的新能源。
▲航拍兩河口水電站
雅礱江流域不僅是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主要能源基地,也是四川電力保供的重要能源基地,柯拉光伏項目將水光互補開發規模首次提升到了百萬千瓦級。以柯拉為代表的雅礱江流域水光互補開發,將進一步帶動區域清潔能源開發,打造水風光蓄等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新樣板,也將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
▲雅礱江柯拉一期光伏電站220kV送出線路
●開展多項技術創新
打造全球領先的
水光一體“數智化”光伏電站
工程建設有多難?
相當于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
再造一座“鳥巢”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的工程量特別大,場址面積約16平方公里,相當于2000多個標準足球場拼接在一起;200多萬塊光伏組件,其支架用鋼量近5萬噸,相當于在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再造一座“鳥巢”。
電站有多智能?
光伏支架變身“向日葵”
跟著太陽轉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為提高電站建設和運維管理效率、減少運維人員工作強度,電站采取了多種“黑科技”,打造全球領先的“數智化”光伏電站。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組件近景
電站擁有能夠追光的“眼睛”。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柯拉光伏項目部經理楊志偉表示,電站的平單軸跟蹤支架跟固定式支架不同,這種支架就像向日葵一樣,能夠主動分析識別最佳跟蹤角度,跟著太陽轉,保證最高的光照條件,提高發電效率,可以增加大約10%的發電量。
電站還有智慧互聯的“心臟”。5300多臺逆變器,分為了17個組串,預留相關智能設備接口,可與智能巡檢無人機進行互聯,實現巡檢數據實時收集分析,達到“組串級別”的精準運維。
電站的“大腦”會主動思考。柯拉一期光伏電站構建了智能運維平臺,首次應用“云邊協同+運檢分離+智能調度”模式,聯合整站智能化執行終端,實現整站生產運行無人化;布置高點全景、熱成像、人臉識別等智能攝像機,實現電站安全預警。
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沈占鋒表示,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作為四川省規模最大的光伏項目,采用智能跟蹤閉環控制、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有效提升電站發電量;構建智能運維平臺,實現精準運維、安全預警,積累的經驗為我國高海拔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 來源 | 蓉城政事
5.3%↑!成都一季度經濟運行“成績單”出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