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高溫消退,傍晚的云南省永平縣龍街鎮安吉村陰陽山廣場重新熱鬧起來,悠揚的蘆笙曲調聚攏了十多個身著苗族服飾的村民。卸下背包,大家開始圍圈打跳,粗獷而豪放的動作隨著蘆笙的節拍、揚抑的歌聲此起彼伏。
領頭的舞者陶清香是安吉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脫下白大褂,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安吉村舞蹈隊隊長,“聽見蘆笙響,不跳腳桿癢,每天下班都要來。”陶清香說,在安吉村,男女老少幾乎都會跳上一段“嘎蒙卡兜”。
苗族青年把“嘎蒙卡兜”帶上大舞臺。永平縣文化館供圖
(相關資料圖)
“嘎蒙卡兜”意為苗族打歌,又稱“蚩尤之舞”“葛天舞”,是在蘆笙伴奏下,邊歌邊舞,完成“邀約”“滾松球”“結疙瘩”“解疙瘩”“錦雞擺尾”等獨特動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嘎蒙卡兜”不僅再現了苗族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場景,也成為他們在喜慶節日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在安吉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早期的‘嘎蒙卡兜’可不是這個樣子,都是片段化、零散化的,沒有進行過收集和編排。”陶清香介紹說,現在呈現出來的“嘎蒙卡兜”是經歷過二十余年的深度發掘、加工和再創作,才由自發的文化娛樂活動升華成為如今更有表現力和觀賞性的集體歌舞。2009年至今,“嘎蒙卡兜”以它獨特的魅力先后在云南省群眾文化廣場舞蹈大賽、大理州民族民間文藝大賽、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大賽和中國藝術節等各類大賽上獲得金獎和銀獎,還入選為云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我們從小就學習苗族舞蹈,但能一直堅持下來,并在這么好的條件下跳出‘嘎蒙卡兜’,離不開現在的好政策。”陶清香感慨。
為做好苗族民間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自2001年起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就四向發力,積極推進以“嘎蒙卡兜”為代表的苗族歌舞的傳承和發展:一是組織舞蹈隊對有歌舞絕技的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提供傳承活動保障;二是聘請省、州級專家進行指導、培訓,在展現苗族歌舞原生態面貌的同時增強其藝術表現力;三是建立苗族傳統歌舞傳承檔案,以聲音、圖像、文字等形式進行記錄保存;四是投資建成了占地約4000平方米的陰陽山民族文化廣場,建立苗族文化傳承場所。
“我們這一輩雖然年紀大了,但也不能只守著以前的榮譽,得想辦法去培養更多的年輕力量。”陶清香說時代進步很快,他們身上也多了份沉甸甸的責任。
苗族青年把“嘎蒙卡兜”帶上大舞臺。永平縣文化館供圖
近年來,為幫助安吉村加快實現富民強村,當地政府和煙草部門不僅在水窖、溝渠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援建力度,還從烤煙產業試點以“合作社承包+公司補貼”的模式積極推廣適合山區的機械化生產。
“今年移栽澆水就安上了滴灌管,栽后管理更是用上了培土機、植保無人機,兩天就干完了以前兩三周才能做好的事,這場大雨過后烤煙、玉米長勢更好了。現在時間多了當然得出來練練,我吹蘆笙媳婦跳舞,我們都是重要角色。”說起更加省時省力的種植方式,村民陶文明滿臉笑意。種植效率提高了,大家有了更多的時間來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釋放苗寨活力。
“過幾天我們還要到村鎮的中小學去,和孩子們一起跳跳。”時間充裕了,隊伍齊整了,舞蹈隊計劃著組織民族文化進校園,“隔一段時間就要去一次,孩子們喜歡,再累也值得!”陶清香滿懷希望地說。(楊繼如)
來源:大理州煙草專賣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