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退出中國市場并不意外。
6月30日,亞馬遜旗下Kindle電子書店正式結束在中國的運營。
(資料圖片)
實際上,一個月前,亞馬遜Kindle服務號曾發布消息稱,亞馬遜將于2023年6月30日起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此后用戶將無法再購買新的電子書。對于已經購買的電子書,用戶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載,并且可以在此后繼續閱讀。
上述消息還進一步提及,Kindle退出中國后,亞馬遜在中國仍有多項服務運營。亞馬遜中國稱,對客戶的長期承諾不會改變,“我們在中國建立了廣泛的業務基礎,并將繼續創新與投入。”亞馬遜中國的業務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亞馬遜廣告、亞馬遜全球物流在內的跨境電商業務,以及亞馬遜云科技和亞馬遜智能硬件與服務等。
作為由亞馬遜設計和銷售的電子閱讀器,Kindle曾掀起了全球電子書閱讀狂潮,第一代Kindle于2007年11月19日正式發布,并于2013年6月7日進入中國市場,一度成為一種文藝生活方式的符號。然而,時至今日,這個風靡一時的“閱讀神器”在中國黯然離場。
時代的眼淚
Kindle此次退場并非臨時起意。
早在2022年初,因缺貨問題,外界就曾質疑Kindle要退出中國市場,不過彼時官方回應稱“我們致力于服務中國消費者,部分機型目前在中國市場售罄。”
不過,直到2022年年中,亞馬遜最終還是對外發布了關于Kindle中國電子書店運營調整的重要通知稱,該公司將于一年之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
“時代的眼淚”,Kindle深度用戶張希(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盡管Kindle的退出此前已有預告,但作為一個沉浸式閱讀載體,Kindle海量的書籍、墨水屏的舒適閱讀感讓人倍感不舍,不過他也坦言,隨著國產電子閱讀器產品的層出不窮,自己已經很久沒打開過Kindle了。
馬云飛/攝
記者留意到,如今,在Kindle官微置頂的告別微博評論區下,不少消費者對Kindle表達可惜之情。此外,6月30日,京東商城中仍在售賣kindle產品,而在閑魚平臺搜索“Kindle”也可以發現不少二手Kindle正在出售,“想要”人數也不在少數。
2023年,是Kindle進入中國的第十個年頭。2013年6月,Kindle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一度掀起了電子閱讀浪潮。根據公開信息,2016年至2018年是Kindle的高光時刻。2016年中國成為Kindle全球銷售的第一大市場;到2018年,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累計銷售已達到數百萬臺。同年天貓雙十一數據顯示,Kindle在電子書銷售份額中占比高達80%,位列第一,而緊隨其后的文石占比僅為10%,排名第3位的掌閱科技僅占3.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組數據則透露出Kindle當下的尷尬境地。2023年4月,根據據洛圖科技發布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在國內電子閱讀器銷售市場份額中位列前10的品牌,分別為掌閱、科大訊飛、文石、Kindle、漢王、多看、華為、小猿、墨案、海信,Kindle有史以來第一次跌出前三。
緣何敗走
從意氣風發到如今的黯然離場,Kindle在中國市場的的處境令人唏噓。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亞馬遜Kindle最終在國內市場還是遭遇了“水土不服”。它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競爭對手少,以比較快地速度發展起來。后來國內的電子書市場不僅有了像京東、當當這樣的電商平臺,不少國產品牌也推出了電紙閱讀器產品,如掌閱、漢王、海信、小米、科大訊飛等,電子閱讀App方面,微信閱讀、QQ閱讀也興起,對于用戶來說選擇余地更多,對Kindle的粘性也自然有所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無論是販賣情懷,還是堅守閱讀本質的運營思路,Kindle剛開始確實受到了讀書愛好者眾星捧月般的對待。”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表示,但Kindle在發展過程中,也脫離不了一些“魔咒”,如屏幕閱讀容易分散人們的專注力、墨水屏技術在中國的普及化等。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或許使Kindle專注的堅持閱讀很難向縱深處延展。
對此,張希亦深有體會,“環境變了,當下已經不是一個用戶愿意選擇長閱讀的時代了,我已經忘記了上次打開Kindle是什么時候了。”
不過,根據另外一位Kindle用戶給到記者的說法,即便在中國停止電子書店運營,但Kindle設備上的體驗版瀏覽器依然可以正常使用,“這也算是一種安慰了,如果哪天我突然想起來要用Kindle看書,盡管這種可能行性幾乎為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