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上看,推進共同市場建設對中國和東盟而言都很重要。”5月27日,在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舉辦的“中國東盟經濟關系研討會”上,鄭永年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
研討會上,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席教授、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致辭中講到,“現在世界秩序正處于挑戰期”,無論是二戰結束以來建立的國際安全格局,還是以WTO為基礎的世界經濟秩序都面臨巨大挑戰。
亞洲國家和地區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全球政治經濟挑戰?鄭永年談到,在過去40年里,尤其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后,亞洲地區的發展活力是最強勁的;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也在快速發展,“所以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心在亞洲,這樣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然而,在經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近年的新冠疫情危機之后,亞洲國家如何保持并增強經濟發展勢頭與活力呢?
鄭永年提出,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和東盟經濟關系發展速度非常快,但仍然需要更多經濟合作,并不斷深化雙邊關系。他提出,“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進程正加速推進,但我認為這還不夠,因此提出了新的想法——‘中國-東盟共同市場’。這不僅能促進地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還能帶來和平穩定。和平與發展兩者相輔相成,若沒有和平,發展就會受阻;而沒有發展,和平就沒有辦法站穩腳跟。”
鄭永年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共同市場的建設對中國和東盟都很重要”。從政治上來看,共同市場為東盟國家提供了一個“不選邊站”的機會。從經濟上看,在國際貿易摩擦和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推動“雙循環”需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而這時候,推進規則、標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型開放就尤為重要,它相當于外部推力,能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很好的參考。”從東盟的角度來看,東盟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遠沒有它們與非東盟國家的經貿規模大,所以東盟本身也有動力進行整合建設共同市場。
他進一步談到,目前在亞洲區域范圍內,已經有包括“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CPTPP、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在內的一系列正在磋商中的機制安排,建設中國-東盟共同市場能有效將這些碎片式的機制整合起來,打造區域性的共同標準。要特別注意的是,他認為,“與歐洲不同,在亞洲建立共同市場應該更注重多樣性。東盟內部不同國家之間多樣性特征非常鮮明,但各國也相互尊重彼此的不同。因此,我們要把重點放在求同存異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