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宿州埇橋區堅持產業興旺與農民增收并重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大力推廣水稻旱播技術,全力保障“米袋子”安全。
在埇橋區灰古鎮付湖村的水稻種植基地,種植人員駕駛140馬力拖拉機配多功能旱地直播施肥一體機下田作業,旋耕、開溝、起壟、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氣呵成。據基地農技人員張梁介紹,基地共流轉土地800畝,此次播種的主要是香稻品種,采用的是旱地直播水稻模式,前期不需要育秧、拔秧、運秧、栽秧等種植環節,省工省時,產量不受影響,而且適合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提高了生產效率。旱地直播播種時間相較于普通種植有延遲,從而可以避開部分病蟲危害時期,而且在播種的時候減少出苗前期用水量,采用的是循環漫灌技術,比傳統的漫灌方式更加節水、高效,更能實現水肥一體化。
據悉,這種旱地直播水稻的栽培模式不僅改變了水稻傳統淹水種植方式,也改變了稻田生態系統,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加上使用循環漫灌技術,減少稻田排水甚至實現零排水,種植過程中可以減少約50%的化肥和農藥使用以及90%以上的碳排放,每畝稻田的成本差不多可節省200余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宿州市埇橋區興農供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沈玉說:“通過對農村田、地、水、路的綜合治理,把一大部分農村的生產農地建成易于耕作、灌溉方便的水田,從而達到提高耕地質量、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的目標,對于提升土地產能、促進糧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韓偉 記者 禹志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