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農場公示欄
生態養殖
沙頭鎮,南臨長江,西依京杭大運河,北枕淮河入江水道,三水環繞、物產富饒,是國家級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和揚州市民的“菜籃子”,年繁育種魚苗15億尾,生產各類優質蔬菜超12萬噸。又是一年夏日至,一年一度的廣陵沙頭西瓜節即將火熱登場,“好西瓜”大賽、環洲騎行、草垛子鄉村音樂節、西瓜主題派對等一系列和西瓜有關的文旅創意活動,將“熱鬧”整個夏天。
(相關資料圖)
更令人期待的是,以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趙亞夫命名的“亞夫團隊廣陵工作室”也將在沙頭揭牌;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沙頭科創小院”,同時和大家見面。上周末,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地處揚州東南郊的廣陵區沙頭鎮。
目之所及,一座座現代化大蔬菜瓜果大棚寬敞明亮,一個個創新試驗基地遍布其間,一項項智慧農業的智能化技術令人大開眼界。濱江多水、生態環境優越、綠意充盈的沙頭,已將“綠水青山”實實在在地變成了“金山銀山”。
秀美露營地
圣女果大棚
西瓜大棚
喝牛奶長大的“圣女果”,滿口“兒時的味道”
來到沙頭鎮陳祠村集體農場,只見兩邊溫室大棚一字排開。公示欄上,所有村干部責任分工一目了然,接受村民監督。村干部們和村民一道,將剛從大棚田里摘下來的“8424西瓜”清潔裝箱,再用車輛送到客戶手中。
據介紹,集體農場是陳祠村的集體資產,每個大棚都有一名村干部直接負責,從生產到銷售,當全流程“保姆”。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恒林說,沙頭鎮果蔬產業具有一定優勢,他們采用村集體經營的方式,向農民流轉土地,建起了51個溫室大棚種植果蔬,集中資金和人力運作,目前農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四季輪種辣椒、茄子、上海青、有機花菜、草莓、西瓜、西紅柿等蔬果,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
在沙頭鎮揚州畢季現代農業發展公司,來自連云港的畢長志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在沙頭已經干了30年果蔬種植,上陣父子兵,現在兒子也丟下城里的工作,來到農場發展。走進畢家農莊,大棚內藤蔓綠葉間的顆顆“圣女果”有黃的,有紅的,有綠的,不少已經成熟,咬上一口,鮮美酸甜,滿口“兒時的味道”。老畢說,這里的西紅柿用的肥料是過期牛奶再發酵后制成的,營養充足,形成了獨特口感。比蔬果大棚更吸引眼球的,是一座座畝均投資14萬元以上的冬暖鋼架大棚。畢長志介紹,他看好在沙頭經營果蔬的市場前景,所以增加了投資,計劃明年完成種植基地的現代化設施農業建設。
畢家農莊
清澈西江
市民采摘
“蔬果小鎮”成為周邊市民的菜園、果園、樂園、游園
據了解,沙頭鎮將“三水田園”農文旅融合發展列入了今年的“十件大事”清單,西江蔬果體驗園、耘果驛站、蔬果產業社區等項目已在實施過程中,該鎮創辦的“潤沙心品”農業品牌正處于價值上升期,果蔬嘉年華、園藝手作實踐、鄉村美食音樂節等活動常態化舉辦,借助環洲一號旅游動線的開通,沙頭鎮將真正成為揚州及周邊城市市民的菜園、果園、樂園、游園。
記者在沙頭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的智慧農業管理服務中心看到,通過物聯網傳感設備和高清監控設備,可隨時掌握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多種信息。工作人員介紹,該中心運用農業物聯網與云計算、農業遙感、智能灌溉、農產品質量溯源、農業電子商務、溯源技術、數據倉庫和供應鏈管理等先進的技術為理念,為園區的農業生產、管理服務、休閑觀光、產品營銷等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支持,實現園區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服務在線化、休閑農旅數字化和產品營銷精準化。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沙頭鎮農村產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創新試驗基地二期項目落戶沙頭鎮。整個區域分為試驗區和“無人化”生產示范區,以無人化種植技術為核心,試驗示范內容更加豐富、稻麥種植品種更加優質,將為廣陵糧食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種質資源、技術支持和帶動作用,助推揚州乃至江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果實累累
優質辣椒
成排大棚
蘊藏產業振興密碼,農產品、文化旅游都是“土特產”
揚州市廣陵區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黨工委書記、沙頭鎮黨委書記童忠介紹,沙頭高標準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先后與揚州大學、揚州市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合作,建成揚州大學現代園藝科技創新中心、張洪程院士水稻創新基地、南農大產業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廣陵分中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沙頭依托鎮屬國有公司廣沙農業,以“潤沙心品”區域公共品牌為核心,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業品牌。比如院士基地大米、沙頭8424西瓜、淡水澳龍、沙頭草莓等,綠殼雞蛋還成為國家地理標識農產品。
“我理解的‘土特產’不僅包括農產品、工藝品等物質實體,還包含觀光旅游、民風民俗等文化領域,兩者都蘊藏著產業振興密碼。我們近年來以鄉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全力打造‘三水田園’揚州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連續舉辦草莓季、西瓜節、農民豐收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全年吸引游客3萬人次以上?!蓖艺f,他們引導農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經營收入,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還可以依托閑置房屋發展農村電商、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童忠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表示,下一步,將通過數字賦能,提高農戶的市場參與能力與機會,實現精準營銷。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形成獨具特色的名片,打造市場認可的名特新優產品。同時,通過研究編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實施方案,發布“土特產”目錄,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政府則加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建設支持力度,打造全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訊員 廣宣 王柳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徐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