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上出現一種新型犯罪——“隔空猥褻”。
部分未成年人因為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強等原因,淪為不法分子的“網絡獵物”,從而影響了正常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隔空猥褻”下,受害的未成年人輕則會害怕、做噩夢、學習困難,重則會自殺、自殘、吸毒......危害巨大!
“隔空猥褻”是什么?
“隔空猥褻”是指行為人以滿足性刺激為目的,以互聯網為媒介,打著“個性交友”“招募童星”等幌子,誘騙、脅迫未成年人進行“裸聊”,或發送“裸照”“裸體視頻”等的違法犯罪行為。
慣見手段
1.發送紅包引誘
騙子冒充溫柔體貼的大姐姐(大哥哥),對未成年人關心關愛、噓寒問暖。
取得信任后,會試探性問未成年人“缺不缺錢”“有沒有想買的物品”等,隨后主動提出發紅包給未成年人,但前提是要未成年人提供裸照/視頻。
如果被拒絕,他(她)們會用“裸照又不露臉,誰也不知道,還有錢賺”等話術,打消未成年人的顧慮。
2.冒充星探
騙子冒充影視公司星探,通過聊天軟件添加10歲至14歲的未成年人為好友,隨后以招募童星需要面試、檢查身體靈敏度和模仿能力等為由,誘騙未成年人裸露身體和引導拍攝并發送淫穢視頻、裸照等。
3.個性交友
騙子打著個性交友的名義,通過微信、QQ、陌陌等網絡社交平臺,以建立戀愛關系為名,誘騙未成年人裸聊、傳播隱私部位照片等。
4.在游戲里處CP
騙子通常會找到未成年人喜歡的游戲,在游戲里面認識未成年群體并與未成年群體交往,發展成游戲里的情侶關系。
隨后,他們誘騙未成年人模擬游戲里面的暴露行為或進行大尺度的聊天,最終以威脅將上述內容告訴家長、老師、同學等手段,脅迫未成年人拍攝裸照和視頻。
學校和家長要高度重視,加強對未成年人教育引導。
防范“四區”:
一防青春期知識“盲區”
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法宣傳融入到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家長要對青春期的孩子社會交往情況進行引導干預,不斷提高未成年人心理調節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二防上網時信任“誤區”
學校和家長要提醒未成年人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交流時,不要輕易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個人信息及隱私圖像,在使用社交軟件時要注意關閉定位功能。
三防交流時跨越“禁區”
未成年人線上交友時,在不完全清楚對方底細時,絕不能輕信對方花言巧語和利益引誘的信息,要主動提高自己辨別是非和防范侵害的綜合能力。
四防熟悉時奔赴“雷區”
未成年人不應隨意約見陌生網友,如果確有必要,應當要求家長或成年親友陪同。
網上交流時,必須堅決拒絕發送任何關于個人隱私、視頻、照片等的要求。
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褻兒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眾猥褻兒童的,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兒童,情節惡劣的;
(三)造成兒童傷害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四)猥褻手段惡劣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禁止拐賣、綁架、虐待、非法收養未成年人,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性騷擾。
來源:公安部網安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