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參加校園勞動,我由開始的新鮮感到晚上躺在宿舍床上腰酸背疼。第二天清晨,遲遲不愿起床,結果誤了時間遲到了。”近日,回憶起勞動實踐,濉溪縣百善中心學校學生殷笑笑說,“如今經歷過多次的勞動歷練,我已變得不再怕臟怕累,反而覺得勞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為切實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工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磨練意志品質、激發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濉溪縣百善中心學校以四項原則構建特色教育模式,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相關資料圖)
據悉,學校旨在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勞動教育中“樹德”“增智”“強體”“審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堅持有機融入,有效發揮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的勞動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勞動光榮的正確觀念;堅持實際體驗,讓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適當適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身體狀況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勞動項目和內容,安排適度的勞動時間和強度,同時要教育學生,勞動過程中學會自護,確保人身安全。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此外,該校開辟勞動實踐基地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在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開展結合學生實際的勞動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進行手工制作、室內裝飾、班務整理等實踐活動。開展“我愛我的家集體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
學校還通過社會大課堂提升勞動技能。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學雷鋒活動周”“志愿者日”“五一”、元旦、春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農村實際,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生產勞動,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生活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引導學生在家務勞動中感知生活。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結合重大節假日、寒暑假,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適量安排家庭勞動作業,如洗碗、掃地、洗衣、整理房間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體會父母的辛苦,為父母分憂;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增強勞動意識。
學生參與家庭勞動
育人心得
勞動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愛勞動、保持潔凈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加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強化了班級的班風建設。勞動分工名單要征求全班學生的意見,根據勞動班委建議制訂。當然,這些組的劃分及成員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根據天氣及一些特殊事件做出相應變更。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圓滿完成任務。
每次在打掃清潔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離開,我們會按順序依次確定每天留下學生等待學校檢查的成員。如果有樹葉被風吹落,他們會前去拾起。正因為他們的付出,因為勞動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八(1)班班主任 代長雷
在淮北特產“百善硬面大卷”生產車間學習制作技藝
勞動感悟
初次參加校園勞動,我由開始的新鮮感到晚上躺在宿舍床上腰酸背疼。第二天清晨,遲遲不愿起床,結果誤了時間遲到了,當經過多次的勞動歷練,我已變得不再怕臟怕累了。有時冬天不得不為了洗拖把和洗抹布而把手伸進冰冷刺骨的自來水中。我曾經猶豫過,但是勞動的責任感讓我還是認真地、仔細地、用力地把拖把的水擠干。當看到窗明幾凈的教室、不留片紙的衛生區,累一點苦一點也是值得的,也因此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贊賞。我曾經有過想偷懶的想法,可是勞動班委的加持讓我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了我的本職工作。現在,我覺得勞動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七(1)班學生 殷笑笑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班主任李老師布置的周末勞動家庭作業就是從小事做起,從幫家長做家務勞動開始。吃完午飯,我正想上樓休息,想起媽媽等會還要到田里干活,我對媽媽說:“媽,你歇會吧,洗碗這點兒小事讓我來吧。”媽媽興奮地說,“我家孩子會幫大人分擔家務了,真是難得,順便把地給拖了。”說完,高興地走了。先倒一些洗潔精到碗里,再放點水用洗碗巾把所有的碗擦一遍,最后用水沖一下,碗洗干凈了,心想:媽媽一定會夸獎我的。我又拿起拖把開始拖地,來來回回,拖了好幾遍,就連角落的灰也清理得干干凈凈。懂得感恩,不是停留在口頭,而是要努力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是最好的方式。
——七(1)班學生 陳文慧
學生打掃校園每一處角落
在實踐基地鋤草松土
澆灌花圃后開心列隊迎接檢查
點評
通過學生親身勞動實踐,讓“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種子厚植學生心田,讓他們在日常勞動中鍛煉自我、成就自我,并用實際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增強對學校的責任感、歸屬感,為校園環境的美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些讓勞動教育回歸日常,變為一種習慣。
——濉溪縣百善中心學校校長 高海燕
□本報記者黃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