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老許,我家蛙田昨夜進黃鼠狼了,你幫我看看問題出哪了......”清晨,岱沖村的王金海急慌慌地趕到許明俊的家庭農場請求支招。在許明俊耐心講解下,王金海知道了如何有效抵御稻蛙天敵,這才放下心來。
今年50歲的許明俊是樅陽縣官埠橋鎮祖農村人。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聽朋友說稻蛙生態養殖前景不錯,便于同年9月返鄉創辦樅陽朝霞家庭農場,并和另外4家家庭農場共同流轉農田128畝,開啟了稻蛙共作養殖模式。2020年上半年試生產后,他們發現,新建的稻蛙種養池引水、蓄水等一些關鍵性養殖基礎設施存在嚴重缺陷。
為了搞好生態種養殖,他帶頭拆除自家農場24個總價值近15萬元的種養池,同時還報名參加樅陽縣農廣校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和安農大農學進修班,主動走進江西鄱陽湖等稻蛙共作先進地區訪名師、學技術。經過多方學習請教,許明俊不僅拓寬了視野,還掌握了更加科學的種養方法,并因地制宜對稻蛙種養場地進行了技術改造升級。2020年,他的農場畝均養蛙產值達到2.5萬元。
種田理念的改變帶來了效益的提升,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蛙稻共作的好“錢”景。2020年,祖龍村黨支部牽頭組織成立了樅陽縣祖龍村供銷合作社,許明俊立馬聯合當地5家稻蛙養殖農場加入合作社。通過“供銷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發展稻魚立體生態綜合種養特色產業,目前僅祖龍村稻蛙共作面積就已經達到了110畝。今年,樅陽縣祖龍村供銷合作社的稻蛙生態種養實現畝產價值3萬元以上,為當地農戶繼續擴大種養規模樹立了信心。
“目前,我們家庭農場種植的生態稻,出田谷重300公斤/畝,成蛙1000公斤/畝,按照目前市場批發交易價計算,一畝稻田綜合產值在4.3萬元左右。”今年8月份,在樅陽縣農業農村局召開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許明俊自豪地向學員介紹稻、蛙的產量和收入。眼下,他家每年稻蛙養殖能帶來收入二十多萬元,其本人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周邊村民紛紛爭著要跟著他養蛙。
“村兩委一直以來都支持我將稻蛙種養做大做強,提高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助力鄉村振興。”許明俊表示,將繼續學習提升新媒體平臺銷售能力,擴大銷售渠道,通過加工稻蛙共生系列特色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稻蛙種養殖戶收入,帶領更多村民走出一條“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生態致富新路子。
記者 周若揚 通訊員 吳禮云 何華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