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當地時間 5 月 27 日晚 8:30 舉辦的頒獎典禮上,法國女導演茹斯汀·特里葉的《墜樓死亡的剖析》摘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這是該影節歷史上第 3 位獲得該獎的女性導演。
故事緣起于一場離奇的墜樓事件,死者的妻子被迫接受調查以澄清自己沒有謀殺丈夫的嫌疑。影片以強大的庭審戲調度,對于事實與推測的部分進行了精準的視覺語言表達,通過對白展現了復雜的論辯邏輯與思維過程,最終,對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隱形困境之議題引人深思。
獲得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獎的分別是英國導演喬納森·格雷澤的《利益區域》和芬蘭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的《枯葉》。前者以極為克制冷靜的影像罕見地展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高墻另一側的故事:一對納粹軍官夫婦正在建造他們的夢想之家,窗明幾凈,綠草茵茵,孩童們在溫室前玩耍,而背景中則是集中營冒著滾滾黑煙的煙囪。人類歷史上的極惡正以無知無覺的日常生活方式呈現。
(相關資料圖)
66 歲的考里斯馬基則帶來了一部甜蜜又辛酸的赫爾辛基愛情小夜曲《枯葉》。男女主人公都是過著拮據而單調生活的工薪階層小人物,在一次又一次命運玩笑般的擦身而過之后,他們終于找到了彼此。
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其作品《多丹·布法內的欲望》以唯美的視聽語言展現了 19 世紀末法國上中產階層的美食文化。最佳編劇獎頒給了日本影片《怪獸》的編劇坂元裕二,該片導演是曾經獲得金棕櫚獎的是枝裕和。影片以三段式的結構,通過多維度地展現一個有關校園霸凌事件的“真相”,從而延伸出對人性的深刻追問。
最佳女演員得主是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枯草》中的米爾維·迪茲達爾,她在 4 個多小時時長的影片中,出演一位在邊遠小鎮教書的女老師。最佳男演員得主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完美的日子》中的役所廣司,通過外籍導演的視角,他出演了一位內心熱愛搖滾樂、文學和攝影的東京廁所清潔工。兩位的表演,都通過小人物細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呈現了整個社會乃至時代的精神風貌。
頗具爭議的開幕影片《杜巴利伯爵夫人》甫一亮相,就為電影節帶來的輿論熱度。本片是由法國女影人麥溫自導自演的歷史傳記片,主人公讓娜·杜巴利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最后一位情婦,影片試圖展現她的前衛精神、獨立人格以及與國王之間的真摯愛情。美國影星約翰尼·德普出演路易十五,全程以法語表演,也通過此舉宣告其擺脫了此前重創其演藝事業的“家暴”丑聞,高調復出。導演麥溫此前則因在公共場合攻擊一位法國記者而引起軒然大波,該記者在電影節期間接受了《名利場》雜志的采訪,指出麥溫是一位公開反對 #metoo 運動的電影人。戛納電影節的藝術總監蒂耶里·福茂只稱該片為一部“美麗而成功”的電影,這部開幕影片的選擇仿佛戛納電影節向世界釋放的一個曖昧而復雜的信號。
除此之外,本屆戛納的展映單元則充滿了好萊塢的星光熠熠。經典的動作冒險 IP《奪寶奇兵》系列的續集《奪寶奇兵 5:命運轉盤》選擇在此進行世界首映。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此前代表作為《金剛狼》系列),主演哈里斯·福特、菲比·沃勒-布里奇、麥斯·米科爾森等悉數亮相。記者和粉絲們都向這位廣受愛戴的動作片英雄獻上了熱烈而經久不衰的掌聲,該片將于 6 月末在北美公映。
另一部一票難求的展映影片則是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花月殺手》,影片集齊三位奧斯卡影帝出演:“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羅伯特·德尼羅和去年的新晉影帝布蘭登·費舍。故事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聚焦于上世紀 20 年代美國中南部發生的印第安人謀殺案。
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導演韋斯·安德森帶來了新片《小行星城》(該片為主競賽提名影片),依舊是全明星的豪華卡司,從這部電影物料釋出的那一刻便引發觀眾期待。知名導演阿莫多瓦帶來一部由兩位充滿魅力的實力男演員佩德羅·帕斯卡和伊桑·霍克主演的西部風格的電影《奇觀的生活方式》。令人意外的劇照,以及阿莫多瓦透露“本片是他對心中《斷背山》的回應”,足以吊起一眾影迷胃口。該片所有服裝均為 Saint Laurent 創意總監 Anthony Vaccarello 設計。
HBO 大尺度新劇《偶像旋渦》也在此放映了前兩集,本片由知名“星二代”莉莉-羅絲·德普和加拿大歌手“盆栽哥” The Weeknd 主演,當紅韓國女團 Blackpink 成員 Jennie 也出演了其中配角,這讓該劇的紅毯成為了本屆戛納圍觀人數最多的紅毯之一。
中國影片時隔 4 年重返戛納舞臺,4 部長片齊齊入圍,可謂來勢洶洶。
王兵導演的紀錄片《青春》入選主競賽單元,近 4 小時時長的作品,其視線關注浙江湖州的童裝生產廠,紀錄來自外地在此打工的年輕人,延續了導演對工業化時代下個體命運的思考。
魏書鈞導演的《河邊的錯誤》和陳哲藝導演的《燃冬》紛紛入圍“一種觀眾”單元。前者改編自余華的小說,借助黑色懸疑的類型外衣展現了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小鎮的社會質感,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隊長在不斷查證兇案的過程中,陷入了現實、記憶與夢境交織的迷亂之中,既營造出荒謬不安的情緒,又傳遞了導演對電影本體的作者意識。這是魏書鈞第 4 部入圍戛納相關單元的作品。
曾獲得戛納金攝影機獎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首度啟用中國大陸班底拍攝了《燃冬》。周冬雨、劉昊然和屈楚蕭飾演的 3 位年輕人,偶遇在邊陲之城延邊,并在幾日之間經歷了一段恣意的青春之旅。此前擅長捕捉熱帶般濕漉漉情緒的陳哲藝,這一次卻拍出了東北那冷峻表面之下的躁動。雖然兩部作品都沒有獲獎,但是卻讓人頗為期待其在華語地區的公映。
90 后女導演耿子涵的《小白船》入選了“導演雙周”單元。影片以女性獨特細膩的視角,展現了一段跨國友誼和相互救贖。孤寂的漫長夏日,父母的缺席失職,讓性格迥異的兩名少女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填補青春空白的情感所屬。
中國電影重回戛納舞臺,其本身所傳遞的“與世界影壇接軌”的信號本身就令人興奮。在“后疫情”時代,人們重新看到了電影作為文化載體的強大功能與社會價值,也讓人期待未來的中國電影,將會為世界影壇增添怎樣的色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