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3年會暨青年論壇在京舉行,會議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的宜居、韌性與智慧”。本次論壇年會暨青年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承辦。會議期間,三院院領導、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專家、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成員、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城市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及青年學者據主題演講發言,從多學科、多領域分享展示研究成果與觀察思考。會議歷時一日,共計約百人參加,匯集當下城市發展研究、思想動態。
(相關資料圖)
本文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成員謝立中在會議上發表的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立中在論壇2023年會上發表演講)
01
城市宜居的基本原則和指標體系。
城市宜居的基本原則,即讓城市居民以盡可能少的居住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居住效應,這兩方面都要。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分析城市宜居的狀況,推進城市宜居建設,有必要建立宜居城市的評價機制。
怎么樣評價?首先就是建立一個宜居城市的指標體系,根據這個指標體系對各個地方的城市宜居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用宜居城市指標體系作為手段來進行評價有很多我們可以討論的問題。比如在內容方面,我們應該既要有效用指標,也要有成本指標,這個指標體系應該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這個都不用展開。
02
指標體系的指標設置和權數設置應該怎么樣進行?
我在這里想強調的一點是,宜居城市指標體系的指標元素及其權數的設置應該是通過對于城鄉居民的廣泛調查來加以確定,而不能單純是根據我們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規劃,或者是專家對于宜居城市這個概念以及內容的理解加以設定。當然,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專家對于宜居城市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比這兩個更重要的應該是城市居民自己對于我們在城市生活里面需要滿足的方面,以及對它的重要性的理解。我們講宜居,最終要滿足的是人民群眾關于宜居的需求。
對于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評價不能只由政府官員或者專家說了算,應該有城市居民的評價參與其中。否則的話,最終評價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與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產生差距。你可能說這個地方很宜居,可是人民群眾說我沒感覺到。現在我在網上看到我們歷年做的很多宜居評價,我們的宜居評價指標體系2007年住建部就已經發布了,我們也有很多機構在用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每年都發布各地的宜居城市評價結果表。我看很多地方,比如重慶屢次進入宜居城市前十。但是重慶的網民說我沒有感受,我們沒覺得我們重慶特別宜居。北京也是一個典型,北京最近好像是在宜居城市里面排在最后一名。可是要放開來講,有幾個人不想進北京?大學生畢業不想留在北京的有多少?這里當然涉及到宜居概念的問題。宜居是什么意思?是光睡覺就可以了?吃飯的地方、睡覺的地方、娛樂的地方,還是也包括了別的地方?如果單純只是消費的地方,回龍觀最宜居,但是可能沒有多少人愿意在回龍觀。所以我們要通過對城市居民廣泛、連續、動態的調查,不斷地使得我們的宜居指標體系符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盡可能縮小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跟人民群眾感受之間的差距。這是我們用指標體系評價的時候可能會強調的一點。
03
除了用指標體系對城市的宜居狀況加以評價之外,我們應該還有一個比單純用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更好的途徑。
就是要建立起這樣一種評價機制,它的核心是允許城鄉居民用腳投票,而不是單純用嘴巴或者用筆來投票。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條件,就是允許城鄉居民可以在城市之間,甚至是城鄉之間自由地遷徙流動。只有在具備這種前提的條件下,城市的宜居性才能夠得到真正符合人民群眾實際感受的評價。不同城市的治理者才會競相努力,使自己的城市變得真正地、持續地宜居。
*本文經演講速記稿件整理
來源:“城中百人”公眾號
注:封面圖片來自重慶日報(2023.4.29)。4月28日,九龍坡區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集中竣工亮相,老街區煥然一新。記者 鄭宇 見習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