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七夕節緣自牛郎與織女的美麗愛情故事。古書載:“七月七,牽牛、織女會于天河。”如今,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七夕有哪些民間習俗?記者9日采訪了“中國好人”獲得者、閩都鄉學講習所講師方杰。
祭拜乞巧
方杰介紹,古時福州官宦大戶人家于七夕前,會灑掃庭院,搭乞巧棚、擺香案,供上茶、酒、鮮花、水果、干果和婦女化妝用品等。入夜,一家人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愿全家平安、幸福美滿。
福州女子會在七夕之夜向織女祈求擁有靈巧的雙手和聰慧的心。例如,“用針七條,取繡線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頃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浮針于水,以投射到盆底的圖形,“卜其巧拙”;“置蛛妝盒中,觀其成網,以驗巧拙”。
“分豆結緣”
清乾隆年間,福州太守李拔提倡廣種蠶豆,收成時間恰好在七夕前。農戶們將蠶豆或煮或炒,分贈鄰里,各家之間互相饋送,稱之為“分豆結緣”,以示敦親睦鄰、守望相助之意。
方杰說:“福州七夕節又稱‘結緣節’。因福州話中稱蠶豆為‘田豆’,而‘田’與‘纏’諧音,人們認為分田豆可以把親情、愛情、友情、鄰里情牢牢纏住,七夕夜成了人們吃蠶豆、話家常、消舊怨、結友情的大好時光。到了清咸豐年間,這種福州特有的‘分豆結緣’習俗,取代了舊有的乞巧習俗。”
茉莉“莫離”
福州茉莉花是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從印度引進。
方杰介紹,以前福州多處種有茉莉花,比如烏山、城門、新店、上街一帶,到了夏天,茉莉花開,滿城飄香。茉莉花因其純白芬芳、清雅淡香,成為了福州的市花。每年七夕前后,正是茉莉花盛開的時節,因茉莉與“莫離”諧音,福州女子在七夕這天,會用針線將茉莉花串在一起,制成茉莉花串,送給情侶。(記者 顧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