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位于淮河岸邊的阜南縣素有“中國柳編之都”之稱,這里的柳編技藝代代相傳。
8月15日,在位于阜南縣郜臺鄉的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左手拾柳條、右手持利刀,一根根看似普通的杞柳條,經過各種穿插、纏繞,最終“脫胎換骨”成為精美的工藝品或家居用品。
一把杞柳枝,雙雙致富手。“我從事柳條編織行業快30年了,一天能編幾十個普通的柳筐。”正在忙碌的戴大爺告訴記者,如今,他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每年靠柳編可以有近4萬元的收入,還不耽誤照顧家庭和種地。
“我和丈夫以前在外省打工是做藤編的,2006年回來創業,從事杞柳種植和柳編加工,家鄉的柳編產業也逐漸發展壯大,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朝玲說。
小柳條也能“編織”出鄉村振興大產業。郜臺鄉柳編產業發展迅速,全鄉現已發展柳編企業34家,從業人員超2萬人,是阜南縣乃至周邊地區的柳編生產基地,人均年純收入僅柳編一項就超過3000元。柳編產業已成為全鄉的龍頭產業,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編織戶”一體化的“產、供、銷”體系。
如今,兼具美觀和環保的柳編產品漂洋過海,深受海外客戶歡迎,古老的柳編技藝為阜南當地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柳編主要出口,產品遠銷近40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公司出口營收近600萬美元。”張朝玲表示,該公司還在國際各種展會上頻頻展示柳編技藝和精美產品,收獲了不少訂單,促進公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阜南縣對柳木產業加大政策支持,積極落實外貿獎補資金,去年落實省、市、縣級獎補政策資金1230.14萬元。柳木文化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北美、西歐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阜南柳木文化由傳統的“編筐打簍、養家糊口”到現在的“機器制柳、外貿出口”實現了華麗轉身。
阜南縣還積極引導企業電商線上經營,提高企業業務能力,拓寬企業接單渠道,多元化對接海內外市場。2022年,全縣柳木文化出口實績企業累計出口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9.3%,占全市同類產品出口額的72.2%。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