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多地出現“圍墻擋景”現象,被網友戲稱為“嚴禁偷窺祖國大好河山”。在引發爭議后,部分地方拆除圍墻或免費開放。7月2日,壺口瀑布陜西側沿線500余米“安全墻”也已經拆除。
對于“圍墻擋景”,各大景區各有說法。保護生態、安全隱患……卻存在明顯漏洞,如果僅僅是環保和安全問題,那么護欄能解決的事情,為什么要砌一堵密不透風的高墻?筑墻擋景,吃相難看,本質上還是“門票經濟”的邏輯,表面上是最快速直接的創收方式,卻與國有景區的公共資源屬性相悖,嚴重影響了景區和城市的美譽度,壓抑了消費潛力,可謂“因小失大”,圈住了風景,阻斷了人心。
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起門票收入,通過給游客提供交通、住宿、飲食、購物等消費服務方式來搞活經濟,提高當地百姓的收入和政府稅收,帶動當地的投資和經濟發展,顯然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杭州西湖景區從2002年起免費開放,10年后,杭州旅游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均達到2002年的4倍,成為擺脫門票經濟的典型案例,還有不少全國知名景區也通過門票免費實現了旅游收入倍增。游客省下了原本花在門票上的錢,就有可能用在飲食和消費上,流進本地老百姓的錢袋子里,這是一種“讓利于民”的體現。
盲目放棄“門票經濟”也不可取。景區的開發與發展往往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對于杭州這樣財政實力雄厚的城市來說,這是可以承受的。但對于那些地方財政實力一般的景區,客觀上仍然需要門票收入來維持運營。減免門票后往往伴隨游客數量的劇增,景區日常維護、人工服務等費用壓力也會增加,一時間盲目地全面放棄門票經濟不適用于所有景區。但門票收入應該是一種階段性的發展工具,而不能是主要目的,僅僅坐收門票,依賴自然資源賺錢,只會在“資源陷阱”中越陷越深。
需要讓景區在短期生存和長期發展之間達到平衡。作為地方政府,要加強旅游開發的整體規劃,靈活整合資源,改善景區間的交通互聯,降低景區的運營成本。通過調研摸排,盤活資源,合理規劃功能區域,提供多元的旅游線路,提高區域旅游整體競爭力;作為景區,要不斷推陳出新,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做好推廣、策劃和精準營銷。
圍擋大好河山的高墻被拆除了,但讓旅游經濟從“門票依賴癥”的窠臼中“突圍”出來,需要從賣“門票”的狹隘思想中解放出來,賣產品、賣服務……讓景區發展可持續,也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實惠和紅利。
作者:楊金行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