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大娃在城東讀書、二娃學校在城西、三娃在城北……孩子不在一個學校,接送負擔就重了,這是多孩家庭共同的困擾。近日,臺州等地實行“長幼隨學”政策,讓多孩家庭的子女能夠在同一所學校就讀,讓“接送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長幼隨學”,讓多孩家庭的家長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友好”,有利于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值得學習、值得推廣。
生育友好型社會,顧名思義,就是要讓育齡人群感受到友好。在“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的情況下,加快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應認真對待廣大家長的訴求。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上,不同城市的家長紛紛就“長幼隨學”提出訴求,這說明多孩家庭“接送難”的問題存在普遍性。
“長幼隨學”這種惠民有感的好政策,值得推廣,但也要因地制宜。前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鼓勵各地出臺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但在一些教育資源緊張的城市、在一些學位緊張的熱門學校,沒有推行“長幼隨學”的條件,可以集中收集家長訴求,靈活探索“長幼相鄰學”、長幼順路接公交等方式。
對于“長幼隨學”,也有人質疑:多子女家庭會不會擠占了單孩家庭的學位,給了投機者可乘之機?任何公共政策的實施,都必定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尤其是關系到孩子上學這一頭等大事,家長們必定會“毫厘必爭”,可能會產生一些爭議,甚至摩擦。社會治理難以隨時面面俱到,讓每一個人的利益都充分實現,要分清輕重緩急,先顧大局,然后在批評建議中慢慢改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多孩家庭、單孩家庭、學校、教育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好政策在共識中得到推行。
“長幼隨學”看上去只是解決了多孩家庭“接送難”的小問題,但其實反映出了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決心。“急家長所急,想家長所想”,讓“這一屆”家長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方便,也能促進“潛在的”“未來的”家長的生育意愿。樂見更多諸如“長幼隨學”的好政策的出臺,讓“生育友好”惠及更多家長。(陳伯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