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高質量發展,大調研問計,必須深入一線。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到人民中間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蘇州實踐中去,挖掘最深處的細節,講好最前沿的故事。蘇報融媒記者用腳丈量大地有強大動力,緊扣時代脈搏是優良傳統。到企業車間、田間地頭,到科研院所、學校社區——我們將用一系列調研報告迎難、破難和解難。本報今起新推"一線調研行"專欄,敬請關注。
【資料圖】
蘇滬雙“11號線”將帶來什么?
——開啟新一輪大消費“頂流”和大交通“融圈”
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城市群一體化交通網,加快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建設,有序推進重點城市群多層次軌道交通建設。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功能,打造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系統,推動新建樞紐布局立體換乘設施,鼓勵同臺換乘,推廣全程“一站式”“一單制”服務。
2018年11月,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蘇州首條市域軌道線路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開工建設。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示范工程,11號線西連蘇州軌道交通3號線,東接上海地鐵11號線,是蘇州軌道交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線路。
5年后的今天,11號線即將開通初期運營,這條線縮短了蘇昆滬之間的時空距離,也將進一步推動蘇州市域一體化、滬蘇同城化和長三角一體化。最近,蘇報融媒記者深入即將開通的11號線及其周邊地區采訪,對蘇滬“11號線”這對“黃金交通線”的價值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
11號線列車。
峰值之一
要素自由流動帶來產業發展新一輪“頂流”
11號線將給蘇州的市域一體化效應帶來新一輪“頂流”峰值。
從11號線的線路布局來看,其覆蓋了昆山五大主要經濟板塊,是昆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通道。在昆山市交通局副局長夏強看來,這將助力昆山進一步完善包括京滬高鐵、滬寧城際、京滬老鐵路等在內的“一高一城一普”長三角交通網絡,更多的產業資源和創新人才將沿著四通八達的交通脈絡匯聚而來,為昆山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提供新的強大支撐。
2013年10月16日,上海地鐵11號線開通花橋站、兆豐路站和光明路站三個站點,上海與昆山的同城生活由此開啟。10年來,滬昆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度進一步增強。此次,11號線正式運行后終點站為花橋站,與上海地鐵11號線形成對接換乘。滬蘇昆三地軌道交通上的“深情擁抱”,產業帶動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花橋經促局副局長林燕斌感觸頗深,上海地鐵11號線開通后,以服務業起家的花橋在“人、財、物”上均得到有效承接,在產業發展上取得了明顯進步。在2021年度江蘇省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評價上,119家經濟開發區參評,花橋經濟開發區綜合得分235.39分,首次躋身前十,創歷史最好成績。“蘇州11號線與上海地鐵11號線對接后,將形成三地互為借力之勢,為花橋和昆山在產業布局、人才引進、城市塑造上注入強勁動能。”林燕斌說。
對昆山面積最小的鄉鎮陸家鎮來說,11號線的開通運營將成為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天賜良機。“此次陸家鎮境內共設有三個地鐵站,早在軌交建設初期,我們就著手進行站點周邊TOD城市更新項目規劃編制,著眼品質提升,打造‘一島一倉一園’,做足‘軌交文章’,努力建設帶動老鎮區發展的核心綜合體和多維度多層次的全慢行體驗區,形成城水共生、站城一體的天空花園。”陸家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著力打造吸引新興區域創新要素的共享平臺、提升綠色生態宜居形象的特色名片、形成南城北產格局協調發展的服務中樞和激活站點及周邊聚合強心的先發引擎。
在緊鄰夏橋站的昆山市華成智能機器人產業園,斯坦德機器人(昆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錕同樣充滿期待。“以往,我們進行高端人才招聘時,總面臨被上海‘虹吸’的問題。可以相信,地鐵開通后,兩地如同一城,越來越‘大都市化’的昆山將成為我們發展的福地。”王永錕說。
當然,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體化,更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通過城市間基礎設施聯通對接、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產業關聯配套、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關鍵環節,在空間上臨近且經濟聯系密切的城市之間構建網絡化的統一經濟體。這方面,國內第一條跨域地鐵廣佛地鐵已經有了實踐。從“中山九路”到“廣佛地鐵”,從“廣州商貿,佛山制造”到“廣州研發,佛山轉化”,廣佛同城的內容在變化,歷經了“路通財通”“錯位發展”“戰略升級”三個階段,但其實質不變。以廣佛地鐵貫通為代表,歷經20余年發展,廣佛同城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就蘇州而言,市域一體化是進一步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11號線串聯了昆山70%的人口和75%的GDP,蘇州大學教授段進軍認為,軌道交通發展不是單一的交通建設,而是要形成以軌道交通為軸線的商業軸帶、產業軸帶。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好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進一步增強區域范圍內的空間可達性,把“地理的空間”變成“流動的空間”,這對推動產業的發展融合等將起到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要素的流通中人是第一位的,人員的流動,可以帶來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乃至文化流、思想流的高效流動。”段進軍說。
“蘇州、上海11號線無縫對接,是滬蘇同城化的生動體現,也是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蘇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州主動打破行政界限約束,促進要素有序流動,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扎實推進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落地落實,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以連接促進融合、以融合撬動紅利,推進蘇州各板塊市域一體化進程。
峰值之二
通勤便利助推旅游消費增量沖向“頂流”
蘇州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蔡榮介紹,11號線是蘇昆滬協同發展的重要聯系紐帶,具有城區線和市域線的雙重特點。
一方面,11號線沿昆山東西向主干路前進路敷設,覆蓋了昆山城市主要功能中心、公共服務中心、交通集散點,構建了昆山境內東西向公共交通走廊,可以極大地緩解昆山城區內部交通壓力;另一方面,11號線也是昆山與蘇州、上海之間快速聯系的骨干通道,今年年底11號線將與3號線貫通,屆時昆山玉山廣場至蘇州工業園區東方之門可實現45分鐘通達,同時通過雙“11號線”花橋站的無縫換乘,可實現蘇州主城區與上海的便捷聯通,并給上海、昆山之間的通勤出行提供極大的便利。
首先,11號線讓昆山“一地享三城繁華”成為現實。
早在2013年年初,上海地鐵11號線延伸到昆山花橋的站點還未開通時,上海添優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張歡歡便搶抓先機,率先在花橋買房落戶。此次雙“11號線”無縫連接,讓張歡歡感覺自己每日乘坐的這條軌交“終于完整了”。“雖然對我們往返上海影響不太大,但以后去昆山市區和蘇州城區游玩更方便了,讓我更有一名新昆山人的歸屬感。”張歡歡說。
11號線對于昆山市民王靚來說,除了日常通勤更便捷外,更多還能滿足休閑娛樂的需求。“這條11號線真的很贊,一頭連著蘇州,另一頭連著上海。從家里出發往蘇州方向有正儀站和草鞋山站,暑假里我可以帶兒子去逛逛草鞋山考古公園遺址。”同樣,往上海方向,王靚也有不少規劃,特別是今年暑假想帶著兒子乘坐地鐵去迪士尼玩一玩。到今年年底,11號線和3號線可以在唯亭換乘。“從家里乘坐軌交到蘇州中心,跟同學聚餐購物,昆山與蘇州完全就是同城了!”
昆山文化藝術中心站內景。
其次,11號線將進一步活躍沿線的通勤、探親和旅游消費。
蘇昆滬之間已有多種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高鐵、城際鐵路、長途巴士、公交車等,地鐵方面,上海11號線已在昆山境內設有3站,日均客流量約5萬人次,11號線投運后,從昆山市區(玉山廣場)到上海境內單程旅行時間約45分鐘,到上海西站約1個小時,尤其適合上海—昆山之間通勤、商務和旅游人群。
住在昆山開發區世茂東外灘的宋喬彬是一名滬昆通勤的上班族,每天通過和附近同事拼車的形式往返上海嘉定工業區。“由于要接同事,加上路上可能堵車,每次都要提前一個小時出門,相當于每天要多浪費2個小時。”宋喬彬說,地鐵開通后,他就可以在家門口“一站到底”,不僅環境舒適,還省錢省時,想想都開心。
“唯亭”是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的始發站,且11號線、3號線在這里直接換乘。緊鄰唯亭站的青苑新二區許多居民,在數月前就開始期盼11號線早日通車運營。“端午節假期前能通車的話,我們就端午節乘坐地鐵去上海探親,如果來不及的話,就暑假帶小孫女一起過去探親。”居民朱阿姨告訴記者,她想要乘坐地鐵去上海的重要原因,就是地鐵站就在家門口,乘坐起來最方便。“我們不像一些經常外出的年輕人,對各類交通工具都熟悉,對我們不常外出的人來說,無論是自駕、高鐵還是大巴,都需要麻煩兒女幫忙,只有家門口的地鐵最方便。”
都市中心商業區的“虹吸”效應當然在所難免。但新的出行方式、新的抵達目的地,必然形成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圈。11號線對于沿線旅游消費的拉動,已呼之欲出。兩年前,中部地區第一條跨區域地鐵——武漢、鄂州地鐵打通,極大地方便了武漢光谷一帶的企業員工和科研人員的通勤。鄂州葛店經開區產業經濟、房地產和旅游消費,一躍而起,成為武漢周邊最具吸引力的地帶。
關鍵在于,蘇州、昆山以及11號線周邊配套地區能否形成“錯位消費圈”有效承接客流“溢出”,比如抓住自身特色,在生態旅游、農業觀光、非遺、文化等方面形成集聚區域和拳頭產品,打造雙“11號線”的蘇州文旅IP。
在唯亭的許多蟹農眼里,11號線不僅方便了自己去昆山、上海商洽,也會給唯亭送來不少食客。非凡蟹莊的老板娘高女士介紹,許多來自上海和昆山的食客以往都是自駕過來,周末或假期很容易遇上堵車,而且飲酒后只能請代駕開回上海,費用不菲。“現在顧客可以選擇乘坐11號線,一路聊天過來輕松愜意,不用為堵車和停車煩惱,很有度假的放松感。”高女士告訴記者,她對今秋的品蟹季更加充滿期待。
“出圈”和“融圈”
一套可復制推廣的標準足以打破所有壁壘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示范工程,雙“11號線”在“互聯互通”方面做了諸多深度探索,這種“無縫融合”在接下來的運營過程中能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得到,更多的壁壘將被打破。
在充分保證安全運營的情況下,蘇州11號線最大程度靠近已運營的上海11號線。在蘇州11號線花橋站地面二層設置了換乘廳,設東、西兩座換乘通道,分別與上海11號線花橋站站廳層東、西兩處付費區連通,可根據不同時間段客流特點靈活調整換乘流線組織,提高換乘效率。目前上海、蘇州兩地已統一地鐵安檢標準,乘客在“雙11”花橋站換乘時實現安檢互認,提高了換乘便捷度。
目前,蘇州軌道交通與上海地鐵已具備了二維碼互通功能,實現了同一個App在不同城市調用本地地鐵二維碼乘車的功能,但乘客跨線路通行還是需要完成出站換乘手續。近期將完成蘇州軌道交通與上海地鐵二維碼“一碼通行”的改造,也就是蘇州進站掃一個碼,上海出站掃一個碼即可。
11號線不只是一條地鐵,它還是站城融合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蔡榮介紹,11號線是迄今為止蘇州軌道交通TOD開發規模最大的線路,全線28座車站,有24座車站進行了互聯互通的設計,全線出入口與周邊建構筑物合建(規劃合建)比例達到67%。“隨著地鐵更好地和城市進行連接,通過我們的地鐵線網,大家可以到達更多想到達的地方。”蔡榮說。
11號線建設過程中,昆山軌道交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充分發揮全國首家運營跨區域軌道交通的獨特優勢,將跨區域軌道交通服務的方方面面匯聚成一套標準體系,開辟出了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跨區域軌道交通經驗,為全國跨區域軌道交通發展建設提供了昆山樣本。
11號線“出圈”入滬,是蘇州構建大交通格局歷史性的一大步,而通過打通各種交通通道,讓蘇州從市域一體化進一步“融圈”,全方位融入到環太湖經濟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的輝煌篇章,已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蘇州日報聯合調研組
——聯合調研組成員——
蘇州軌交集團
周 禮 周 韜 朱東嶺
蘇州日報
高 巖 張云霞 徐蘊海
朱新國 占長孫 王安琪
周錫娟 張 帥
(圖片由蘇州軌道交通集團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