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蔣璟璟
近日,“知識擺攤”成為社交媒介上的熱門話題。據悉,此類攤主不賣貨、不做咖啡,也不調雞尾酒,而是提供“付費聊天、咨詢”服務。前不久,“倫敦政經碩士上街擺攤”上了熱搜,引發大家對“知識擺攤”這一現象關注的同時,也招致青年學術人的調侃。一時間憑借自身專業知識“擺攤”成了不少年輕人新的嘗試。而這股“知識擺攤”潮,也成為年輕人與社會親密接觸的新窗口。(中新社)
“知識擺攤”,花樣百出,玩得不亦樂乎。練攤賺錢是虛,消遣社交是實。有哲學碩士66元幫人解“人生的意義”,有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擺攤“聊愈”,還有美學碩士擺攤提供藝術咨詢的……擺攤不為賺錢,要的就是片刻的放空休憩,是一次荒誕不經的自我解構。
現代社會的分工體系中,以專業服務為形式的知識付費,素來是很重要的脈絡。通常而言,此類專業服務,必然是依托于專業機構、專業渠道的,很少有通過擺攤來實踐的。須知,所謂專業性與專業權威,很大程度都要依賴于機構背書。對此,供需雙方其實都心知肚明。關于“知識擺攤”,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其心理前提想必都是,“這當不得真”。
哲學碩士66元幫人解“人生的意義”,這與其說是哲學應用,不如說是嘴皮功夫。作為學問的、學術的哲學,和娛樂化、市場化的“哲學向產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再說,所謂的心理專業畢業生的“療愈攤”,一面之緣、只言片語、“淺談”輒止,這也與正規心理診療的連續性、體系性不可同日而語。至于說擺攤提供法律咨詢,大多還是那些沒過司考不具備執業資格的“準專業人士”趁機練手而已。
即便是就大眾化、市場化的知識變現而言,“知識擺攤”也是轉化率頗低的一種方式。與之相較,那些真正想靠著似是而非的“知識”賺錢的有心人,更樂于通過自媒體、會員課程、V+、付費問答等線上渠道營業。以知識為名擺攤的,擺的就是個隨緣隨性,就是個漫不經心。對于這些具備良好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士而言,“擺攤”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是一次說走就走的任性?!爸R擺攤”,看似消解了學術的嚴肅性,但在人生的重要的路口,一些年輕人這樣一次“角色客串”的特殊經歷,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釋壓、自我調適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