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xué)主旨。
2、出處:《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3、”白話譯文:孟子說:“人不用學(xué)習(xí)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
(相關(guān)資料圖)
4、”解釋:“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
5、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
6、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
7、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8、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后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dǎo),便是他(王陽明)教學(xué)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
9、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圣訓(xùn)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10、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11、”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12、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13、”擴展資料現(xiàn)代的“致良知”人之良知是天賦本性,是作為萬物之靈特有的品質(zhì)。
14、有個故事,說王陽明的一個門生在某夜抓到一個賊。
15、講了一大通良知的道理,卻遭到賊的恥笑,說:“那你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16、陽明門生一時語塞,憋得面紅耳赤。
17、天氣悶熱,大汗淋漓之時,靈機一動,建議賊脫去外衣。
18、賊還算順從,一件件地脫,直至脫的只剩內(nèi)褲,再也不肯脫了。
19、門生問賊為何不再脫,賊面露害羞之色,門生大喊一聲:“這,就是你的良知!”再壞的人也不可能良知完全泯滅,也有良知發(fā)現(xiàn)的時候,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陽明曰:“大抵學(xué)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
21、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fā)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
22、(《傳習(xí)錄》答歐陽崇一)”致良知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在日常事務(wù)中不斷地踐行良知。
23、拋開日常事務(wù),良知就沒有著力處,也就沒有什么良知可致了。
24、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致良知。
相信通過致良知是什么意思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