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歷史步入到晚清時期,清王朝的衰落已經是走向不可避免的趨勢了,稍有眼見的人士,都知道這艘"船"很難再闖過驚濤駭浪了。對于清朝的統治者來說,他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想方設法通過社會變革的方式,以延緩清王朝存續的時間。如果說"戊戌變法"時的清廷,除了光緒等少數開明人士之外,大多數保守派還不情不愿的話,那么將近十年后,也就是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之時,連慈禧也感到不改革已經不行了。
慈禧等人態度的轉變,自然和深刻復雜的社會形勢變化有關。其一是八國聯軍侵華前后,清廷在西方列強的欺壓下,毫無還手之力,西逃回來的慈禧,開始意識到世界文明潮流的發展大勢已然不可阻擋,等待觀望的結果只能是等死。
其二是發生于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在清朝的統治地盤上大打出手,到作為"被碰瓷"一方的清廷,卻只能宣布中立,臉面都丟盡了。而且從日俄戰爭中,清廷也看到了一線希望,日本的君主立憲制,還有這么強大的生命力,為什么他們清朝不能嘗試一下,以順應民眾的呼聲呢?
所以種種因素的累積,迫使清廷開始正視社會改革,地方的督撫大員們,也紛紛要求進行改革,于是清末轟動一時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團"就這樣誕生了。當時被排出去的幾位大臣們,分別前往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考察。在歷經將近一年時間的考察之后,他們返回清廷,很快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也以正式的文書頒布天下。
今天看來,當年清廷的改革,也確實有不少的亮點。比如廢除了長達上千年的科舉制度,改為新式教育制度;建立現代行政管理機構,比如仿效西方的議會,在地方設立資議局,在清廷設立資政院等等。可以看出,清廷是準備為君主立憲下一番功夫的,但為什么他們的改革失敗了呢?
首先是清廷有著改革的決心,卻行動遲緩。說白了,他們畫出了路線圖,然而在行動上卻慢了很多,有時候是被下面推著往前走。這樣的行為方式,自然讓當初抱著很大期待的士紳們失望透頂,感覺清廷是在敷衍了事,這就是期望值越大,失望值也就越大。
其次是由于改革的被動性,以及社會形勢的快速變化,所以每當清廷行動一步的時候,卻總是慢了一拍,所以即使改革了,卻總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這更加劇了大家對清廷的不滿。
更為重要的是,那些熱切希望社會變革的年輕人等不及了。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寫的那樣:少年強則國強。那些年輕人,在經歷了新文明的洗禮后,越發不滿足清廷畏首畏尾的改革了,以徐錫麟、汪精衛、林覺民、蔡元培等為首的年輕人,開始了武力革命的方式,在他們的感召下,清末起義風起云涌,成為了推翻清廷統治的一股主要社會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