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3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了解到,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市場需求逐步恢復,棉紡織行業實現良好開局,帶動棉花和棉紗價格逐步回升,為推進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統計,2022年度,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為4488.35萬畝,同比增長3.3%,總產量662.2萬噸,同比增長14.7%。中國棉花協會預測,2022/23年度,全國棉花消費量為760萬噸,較上年度增長4%。
棉花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期貨市場、銀行等金融力量的貢獻。
(資料圖)
棉企積極參與期貨交易
棉花是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和紡織工業原料,具有產業鏈條長、涉及范圍廣的特點。我國是棉花生產、消費、貿易和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棉花產業直接關系到棉農利益和紡織業發展,也影響著對外貿易和就業穩定。
棉花產業的發展與近年來期貨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棉花期貨自2004年上市以來,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與棉花相關的期貨衍生品市場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不僅有場內期貨、期權,還有一大批從事場外期權的機構為實體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衍生品交易服務。
“涉棉類期貨衍生品越來越貼近市場,也能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隨著期貨衍生品市場的不斷發展,棉花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期現結合越來越緊密。”東證潤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馳表示,在這樣的形勢下,涉棉企業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抓住市場機會做好風險管理,實現企業穩定運行、健康發展,是目前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棉花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農產品上市過程中,受集中性供過于求方面的影響,價格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二是采購企業可能需要在產品上市時候進行集中采購,會造成資金長時間的占用。此外,農業企業的下游消費領域具有需求比較分散的特點,為此,上游采購企業存在資金占用大、高存貨、高負債的經營特點。
隨著期貨市場的逐漸完善和成熟,越來越多的涉棉企業開始利用棉花期貨具有的風險規避和價格發現功能為企業服務,用期貨或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為企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截至目前,新疆前十大涉棉企業均參與了期貨交易,棉花期貨已成為國內棉花貿易的定價中心,期貨價格成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礎,基差點價在現貨貿易中成為價格錨定的主流。鄭商所棉花期貨成交量在全球同類品種中位居前列,具備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在期貨衍生品和棉花產業這種互惠地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馬馳同時強調,企業在參與期貨交易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風控體系,特別是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光控風險的工作更加迫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企業需要做好各種套保工具的轉換,抓住市場時機,獲取額外的利潤。
銀行機構深度參與其中
在企業參與期貨交易過程中,銀行扮演著重要角色,并深度參與其中。
“對企業來說,在農產品上市的時候,通過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綜合業務平臺,即倉單交易平臺購買農產品,同時與農業企業簽訂保價穩供的遠期套保交易協議,提供遠期未來的產品供應和價格,可以規避期限錯配帶來的經營成本和市場風險。”浦發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交易員劉馨琰介紹,這樣,企業就可以回避價格波動的風險,也減少了企業囤貨帶來的資金壓力。
“棉花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是非常必要的。”劉馨琰介紹稱,浦發銀行的服務主要有三塊。一是作為期貨和場外交易市場的存管銀行,為廣大企業提供資金清算服務;二是利用場外交易平臺,以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價格為基準,向場外的實體企業提供套期保值服務;三是響應國家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的號召,積極提供農業險方面的服務項目,同時為保險公司提供報價和平盤交易處理。
據了解,浦發銀行的套期保值服務除了提供現金交割服務外,還會提供實物交割的遠期交易服務。過去幾年,浦發銀行的套期保值服務基本都是通過鄭商所場外交易平臺進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保險和擔保機構積極參與棉花企業的期貨運作中,比如,通過“保險+期貨”“期貨+銀行”等模式參與其中,并取得不錯的效果。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與棉麻局副局長、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紅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消費規模,市場優勢明顯。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消費場景不斷拓展,市場活力進一步恢復,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我國棉紡織市場有望持續恢復。”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