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技術進步推動行業降本增效,光伏經濟性不斷提升
技術進步推動行業降本增效,度電成本(LCOE) 下降帶動光伏經濟性提升。2010-2021年全球光伏 裝機度電成本由0.417美元/千瓦時下降至0.048美 元/千瓦時,十年內降幅達88%,而2020年燃煤成 本區間為0.055-0.148美元/千瓦時,光伏發電已具 備顯著的經濟性優勢。初始安裝成本下降,組件成本占比依然最高。地面 式光伏電站初始安裝成本由2010年的4808美元/千 瓦下降至2021年的857美元/千瓦,降幅高達82%。 成本降低主要由組件貢獻。據IRENA,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250GW。從發電 量看,2021年全球光伏發電量占比3.6%,可再生 能源占比12.8%。
1.2中國:供應鏈瓶頸逐步消除,地面電站需求有望爆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2020年光伏由補貼模式過渡到平價時代后, 政策高度和穩定性加強。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 規劃提出目標:至2025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電 力總量消納責任權重達33%左右,可再生能源電 力非水電消納責任權重達到18%左右。梳理各省 市規劃,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十四五期間風 電、光伏規劃裝機規模達850GW,其中光伏約 596GW。2022年國內裝機再創新高,分布式占比超過一 半。2022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達87.41GW,同 比+59%.其中集中式電站新增裝機36.29GW, 分布式新增裝機51.11GW,占比超過一半。受 硅料供應緊缺、組件高價影響,2022年地面電 站建設不及預期。
至2022年,國內光伏累計裝機占總發電裝機容 量比例達15.3%。從發電量角度看,2022年我國 風電、光伏發電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為13.8%, 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32.5%,距十四五規劃目標 還有較大發展空間。2022年因組件高價,部分地面電站IRR不滿足開工條件,建設、并網規模 不及預期。2023年隨著硅料企業擴產,供應鏈瓶頸逐步消除,硅料降價 傳導至組件降價,進而刺激終端裝機需求。按100MW項目配置10%2h儲能,電站端成本將增加不少于0.3元/瓦,在 此基礎上,每增加10%的儲能比例,電站成本將增加0.3元/瓦。實際運行 中,由于儲能商業模式尚未完善,大部分光伏電站配置的儲能系統被電網 調度情況較少,難以獲得相關收益,因而電站配儲在大部分情況下仍看作 是電站建設的成本項。
1.3海外:能源轉型下各國上調裝機目標,經濟性驅動光伏裝機持續高增
海外市場持續增長:今年1-5月,中國累計出口87GW組件, 同比+31.5%。2022/08/16,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IRA法案),擬撥款3690億美 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計劃。IRA法案將戶用光伏業主的個人30%的收入稅收抵免 (Income tax credit, ITC)由2024年延長到2032年,獨 立儲能也可享受30%的ITC 。對地面和工商業電站業主, 可在30%的投資稅收抵免(Investment tax credit, ITC) 和生產稅收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 PTC)二選一。 對光伏制造商而言,也可在30%的ITC和PTC之間二選一。IRA法案是美國迄今為止對光伏行業支持力度最大的政策, 考慮到相關細則的推進、供應鏈瓶頸改善,預計IRA法案對 美國光伏裝機需求的刺激效應要到24-25年才能顯著體現。
1Q23美國組件供應邊際改善,地面電站裝機同比高增。2022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20.2GW1(直流側,下同),同比-16%,主因貿易壁壘政策 引起的供應鏈尤其是組件短缺。一季度美國新增光伏裝機6.1GW,其中地面電站3.86GW,戶用分布式1.64GW,工商業分布式603MW。受益 于組件供應邊際改善,地面電站裝機錄得有史以來一季度裝機的最高增速,同比高達77.5%。加州NEM 3.0(凈計量政策)落地,短期引發業主觀望情緒,長遠看將刺激用戶光伏配儲: 2022/12/15,CPUC(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批 準通過NEM 3.0,2023/04/15正式執行。NEM 3.0主要變化在于光伏余電上網的電價下降。據CPUC,加州平均余電上網電價將從$0.30/kWh 降至$0.08/kWh,降幅達70%。同時,用戶將執行特定的分時電價(TOU),峰谷價差較大,配備儲能可在高電價時段向電網輸電,提高戶用 光伏回報率。
美國近期組件進口通關邊際改善,我們認為其供應鏈問題或將在2H23逐月緩解。考慮到美國地面電站累計項目儲備規模高達90GW,看好23- 24年美國地面電站需求高增。目前,貿易壁壘導致的供應鏈短缺問題是制約美國國內光伏裝機最重要的因素。美國國內組件80%來自東南亞,自產組件依賴進口電池片,下表中的法案和調查導致東南亞組件堆積在港口無法通關,許多項目因組件供應不 足而延后或停工。目前美國本土光伏產業鏈并不完整:截至2022年末,美國本土硅料產能15GW, 電池片產能2.7GW,組件產能19.8GW,無硅片產能。
IRA法案頒布后,不少企業紛紛頒布美國本土擴產計劃。據Wood Mackenzie, 根據廠商的擴產規劃,至2026年,美國本土將有20GW電池產能、52GW組件 產能投產。由于美國現有電池片產能較小,新產能需2-3年才能達產、實現供應。若貿易壁壘政策邊際放松,近兩年美國光伏的供應鏈主要來源仍為東南亞。梳理 我國企業在東南亞產能,硅片21.5GW,電池片26.4GW,組件38.5GW,能夠 滿足23-24年美國的光伏裝機需求。
觀察美國月度組件進口規模,22/08以后已回升至2GW+/月,足以支撐年化裝機30GW+需求。據SEIA保守估計,23-24年美國國內新增裝機分別達29GW(同比+44%,直流側)、34GW(同比+17%)。若美國貿易壁壘邊 際改善,供應鏈不確定性降低甚至消除,我們認為2023年美國將是需求彈性最大的市場,裝機上限可達35-40GW(同比 +73%~98%)。考慮IRA法案對美國國內裝機的刺激作用,預計23-33年美國國內累計新增裝機可達574GW,23-27年CAGR達18%,28-33年 CAGR達7%。隨著光伏滲透率逐步提高、電網并網容量限制,2030-2033年年均新增裝機可達60-70GW。
2022年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天然氣供應緊缺導致電價暴漲,居 民電價一度高達人民幣1.87元/度。能源獨立及經濟性訴求下, 2022年歐洲光伏新增裝機達50GW(同比+107%)。2022/05,歐盟發布REPowerEU Plan,旨在盡快擺脫對俄羅斯 化石能源的依賴,提出到2030年,歐盟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升 至45%,發電比例提升至69%。歐洲各國也紛紛發布各項激勵措 施,包括慷慨的補貼政策、優化審批流程等。政策支持疊加經濟性驅動,預計22-26年歐洲光伏裝機將迎來快速 發展,5年CAGR將達22%。其中德國、西班牙、英國、土耳其、 法國、荷蘭、波蘭將是最主要的增量市場。
1.4海外大力發展本土產能:任重道遠
2022年,中國制造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市占率分別達85.6%, 97.4%, 90.3%, 84.8%(以產量計)。歐美印等光伏裝機大國出于供 應鏈安全考慮,通過設置貿易壁壘、扶持本土企業,意圖大力發展本 國制造業。因規模和成本原因,海外重塑光伏供應鏈任重道遠:海外成本高昂:據IEA,22年各國單晶組件除原材料外的生產成本分別為:中國0.11美元/瓦,印度0.13美元/瓦,美國0.17美元/瓦,歐洲 0.20美元/瓦。
能源、人工、資本開支、管理成本是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行政手段干預力量有限,唯有巨額補貼才有可能填平成本差距。海外光伏供應鏈不完整:截至22年末,印度沒有硅料、硅片產能,18GW組件產能多為技術落后的小尺寸產能;美國沒有硅片產能, 11.8GW組件產能大部分依賴進口電池片。考慮硅片、電池片環節的資金、人力、技術密集屬性,想在短期內補齊制造業短板任重道遠。
2.產業鏈:硅料不再是瓶頸,產業鏈價格自2Q23快速下跌,目前已有止跌企穩態勢2Q23以來,隨著新產能逐步釋放,硅料不再是產業鏈瓶頸,價格快速下跌,并傳導至下游電池片、組件等環節。截至06/30,單晶致密料成 交均價65元/kg,較年初均價下滑62%。單晶PERC雙面組件均價1.4元/瓦,較年初均價下滑22%。根據對市場出貨情況及庫存跟蹤,我們認 為目前產業鏈上游價格已有止跌企穩態勢。下游組件環節盡管因價格傳導有一定滯后,也將很快企穩。至2022年末,國內硅料總產能達156萬噸,產量81.05萬噸,進口硅料近兩年穩定 在11-12萬噸。預計2023年末,國內硅料總產能達256萬噸,硅料供應量將達 146-156萬噸。
當前主流的硅料生產技術為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FBR),產品形態分別 為棒狀硅和顆粒硅。2022年末,顆粒硅市占率約6.4%(以產量計)。目前業內主 要有協鑫科技和天宏瑞科兩家廠商采用FBR工藝生產顆粒硅。截至1Q23,協鑫科 技顆粒硅名義產能20萬噸,在建產能20萬噸;天宏瑞科名義產能1.8萬噸,在建產 能8萬噸,預計3Q24投產。FBR工藝的核心是將硅烷氣體在流化床反應器中分解、沉積在籽晶上生成顆粒硅, 主要有三個步驟:冷氫化生成三氯氫硅——歧化反應生成硅烷氣——流化床內生 成顆粒硅。
改良西門子法主要有四個步驟:冷氫化生成三氯氫化——對三氯氫硅進行精餾提 純——還原爐內生成硅棒——硅棒破碎處理成棒狀硅,出于環保與降本考慮,增 加尾氣回收系統。相較于改良西門子法,FBR的優點在于:1)流化床反應過程中籽晶與硅烷氣接觸 面積大,轉換效率高(單次轉換效率高達99%);2)硅烷的分解溫度低,綜合電 耗低;3)FBR生產流程更短,沒有復雜的尾氣回收系統,綜合能耗更低。目前,協鑫科技已實現2萬噸模塊化量產,單臺流化床4000噸。單爐連續運行周 期150-180天,每年進行兩次檢修更換內襯。內襯已實現國產化,但由于供應商 良率不高,目前內襯成本較高,折算到顆粒硅生產成本約3元/kg。隨著后續供應 商生產工藝穩定、良率提升,預計內襯成本可降至2元/kg。
顆粒硅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硅粉、電力、蒸汽、人工、內襯等構成。硅耗:對顆粒硅而言,每1.2kg工業硅生成1kg顆粒硅和0.15kg硅粉。對棒狀硅而言,硅單耗指生產單位硅料所耗費的硅量,包括合成、氫化工 序、外購硅粉、三氯氫硅、四氯化硅等含硅物料全部折成純硅計算,外售氯硅烷等按含硅比折成純硅計算,從總量中扣除。2022年行業平均硅 耗水平為1.09kg/kg,一線企業可做到1.05-1.07kg/kg。顆粒硅碳減排優勢明顯:CBAM新規在歐洲議會正式投票通過;光伏組件 廠商紛紛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工作,以打通海外“碳壁壘”。1GW組件若 使用顆粒硅,約減少碳排放量10.47萬噸。以國內60元/噸和歐洲88歐元/ 噸的碳價格計算,顆粒硅對應的碳減排價值分別為2.5元/kg和29元/kg。
Ccz技術推廣:連續直拉單晶(CcZ)技術采用特殊直拉單晶爐,一邊加 料熔化,一邊拉制單晶。Ccz技術通過連續拉晶,可節約20%的停爐、裝 料時間,提高拉晶效率。此外,拉晶過程液面恒定,產出的單晶硅棒電阻 率更加均勻且分布更窄,更好地滿足高效N型電池需求。顆粒硅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填充性,在連續拉晶過程中可實現連續投料。 未來顆粒硅匹配Ccz技術,市占率有望迅速提升。協鑫科技和天通股份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Ccz技術。目前難點在于雙 層坩堝的材料選擇。
政策支持力度加碼,加速組件級關斷推廣。美國國家消防協會自2017 年在NEC 規范中強制光伏建筑發電系統達到組件級關斷的要求,推動 美國分布式市場MLPE 滲透率達70%以上。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 泰國等多國也逐步明確相關標準以推進光伏建筑的組件級關斷裝置配置。件級電力電子”解決方案除了包括微型逆變器,還有“組串式逆變器+ 優化器/關斷器”的方案。組串式逆變器+優化器/關斷器在較大功率的 應用場景中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微型逆變器在中小功率等級的應用場 景中更優。隨著分布式光伏裝機迅速增長,微逆滲透率持續提升。22年全球微逆 滲透率已達9%,測算23-25年微逆市場空間高達257億元,349億元, 435億元,23-25年CAGR為30.1%。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