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積累。百年探索”?。這八個字不僅是對中國邊疆研究發展歷程的概括。也是筆者把“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的重要原因。
從內外環境看。宋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因此。“八字”和宋朝的特殊性成為筆者選擇該題目的緣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具體表現如下:緣起之一:“千年積累”即資料的豐富性。“邊”、“邊界”、“邊疆”歷來為中原王朝統治者所重視。
其焦點在于邊疆國土、人民。如咸平二年(999年)。錢若水說“(真宗)一日遍詢輿論。明發德音。大率不過即今御戎之策。
將來安邊之術耳。”。統治者圍繞著邊疆國土和人民的認識、思考。從而形成了古代中國豐富的邊疆地理思想。
無論是史部。還是經部、子部、集部;無論是四夷傳、邊防門。還是兵志、地理(總)志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其材料的蹤跡。
同時近人對西南、西北邊疆的考察留下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這么多史料的存在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
物質基礎。緣起之二:“百年探索”即近現代中國邊疆(地理)問題研究的現狀。從學術史的角度看。自大一統國家形成以來。
對邊疆問題的研究受到歷代中原統治者的.重視;但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卻是從近代開始的。故有“百年探索”之語。
對邊疆問題的研究。以鴉片戰爭為界可以劃分兩個時期:前期。中原統治者的研究集中于攻伐和備御北方游牧民族上。
主要以“所謂"南北’的觀點來分析邊疆問題’’;后期。邊疆問題的研究經歷三次高潮。
其研究旨趣經歷了:由注重近代邊界問題(即國土、主權問題)向疆域史、近代邊界沿革史、邊疆研究史的轉變。
由側重應用研究(即經世致用)向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轉變;由歸屬專門史、歷史地理學科下的邊疆史地向構建獨立的邊疆學的轉變。
從具體的研究內容看。前兩次高潮側重于對邊疆考察和歷史上邊疆經略經研究。
第三次高潮對疆域(邊疆)理論和歷史時期邊疆次高潮(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以西北邊疆史地學的興起為標志。
“鴉片戰爭前后的史地學者對邊界、山川形勢、民族關系等事關國家領土、主權以及國內安定團結等問題進行了重點考訂。
其考證成果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經世特征。"第二次高潮(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以邊政學的提出與展開為主要內容和標志。
從《邊政公論》所載的民國三十年一月至五月的邊事論文索引看。內容上涉及了邊疆的史地、政治、經濟、教育、宗教、社會等方面。
時段上主要以考察、研究當時的邊疆問題為主。而歷史上邊疆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邊政策上(專門論述的7篇)。
同時邊疆理論、方法開始受到重視。這一時期的邊疆理論、方法闡述較少且具有致用的特點、而非著眼于邊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
第三次高潮(改革開放后)是邊疆問題研究得以全面展開的時期。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2009年)發表的文章來看。
這一時期的研究存在如下特點:邊疆學學科的構建、海疆問題的得以重視。邊疆學學科構建中具體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古代、近代邊疆問題等方面是重點。
當代邊疆問題略顯薄弱;對疆域觀、華夷觀、治邊觀的研究較多。
邊疆觀(思想)的專題研究還比較少崢’;邊疆地理思想的專題研究十分薄弱;傳統邊疆理論的研究受到重視。
當代邊疆理論思考不多。緣起之三:宋朝處于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這一特殊時期乃奠基于唐宋時期發生的巨大變化。
明人陳邦瞻認為“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三;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
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已。”@對于宋朝發生巨大變化的認識。
嚴復、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多有論及。日本學者也提出了“唐宋變革”之說并取得了較多成果固。
這些巨大變化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社會風俗等方面。還體現在外部環境方面。
張其凡在總結日本京都學派與東京學派就“唐宋變革期”論戰結果時指出雙方就“唐帝國的崩潰。
促成了周邊民族的自立化”等方面達成了共識“自立化"是對宋朝周邊民族政權林立這一外部環境的反映。對如此復雜的外部環境。
北宋人邵雍有“內無大臣跋扈。外無藩鎮強橫。亦無大盜賊。獨夷狄為可慮。”之論o。南宋人也有“自古夷狄之禍中國。
未有若此之甚者”之語。宋人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認識和內部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必定會深深的影響著其對少數民族和邊疆的認識。
那么這樣的認識是否促使邊疆地理思想在這一時期發生轉變呢?如果發生了變化。那么究竟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因此筆者在研究邊疆地理思想的時段選擇上以“宋朝”作為對象。選題意義目前邊疆問題、唐宋變革的研究現狀及邊疆問題的重要性決定了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創新點)。
首先。有助于“邊疆地理思想”內容的豐富和完善。“邊疆地理”應該研究什么樣的內容?筆者認為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邊疆空間、人的空間;一是空間(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
本文將就第一個方面進行探討即宋人對邊疆是如何解釋的;邊疆少數民族的分布在宋人思想中是如何反映的。
其次。豐富唐宋變革的相關認識。從目前的研究看。唐宋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確實發生極大或者說根本性的變化。
哪么在唐宋時期邊疆地理思想方面是否也發生了極大或根本性的變化呢?雖然我們不能預先設定這樣議題。
但從相關資料來看。這樣的變化確實發生了。但變化的廣度和深度如何?本文將進行探討。第、本研究的現實意義。
邊疆地理思想反映了民眾對邊疆空間認識。也是。對人們疆域思想的反映。統治者、民眾的邊疆思想(疆域思想)對國家戰略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加強青少年邊疆國土思想的教育。提高民眾邊疆國土意識。對目前復雜環境下。保證我國領土完整、解決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基本概念、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理論定位基本概念對于邊疆地理的定義。學界還沒有相關解釋。大型工具書也沒有相關詞條。
故只能從“邊疆”一詞入手。《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只有“邊界”、“邊境”是基于國界、有與之相鄰的國家、沿國界內側一定地域等三個要素。
其反映的是主權國家產生以來人們對邊疆的認識。
同時兩書明確的指出了其與傳統(古代中國)的邊疆概念不一致。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古代(宋朝)邊疆(陸疆)。
反映的是古人(宋人)對邊疆(陸疆)的認識。故不能采用近當代的邊疆概念。據文獻。筆者認為歷史時期。
中原_千朝的邊疆是指其直接統治區域以外。毗鄰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范圍或少數民族分布的區域;行政上完整連續性和非完整連續性并存且具有歷史、人文、經濟、自然特點的地域。
很明顯。邊疆也是一個地理性的詞語。但邊疆研究與邊疆地理研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邊疆研究強調的是對邊疆所構成要素以及影響這些要素的因素的研究。
而邊疆地理研究強調的是對邊疆要素中地理要素及其影響因子的研究。邊疆地理是研究邊疆要素在時間、空間上的特點、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領域。
本文研究的主體是宋人。如何界定宋人?這是由宋文獻的狀況所決定的。中國歷史文本的書寫對象是以統治階級為主體。
兼及下層民眾。宋朝。涉及下層民眾的筆記小說和墓志銘等文獻的大量存在。仍然改變不了士大夫作為文本記載主體的狀況;同時這些文獻多關注民眾平常生活。
而較少涉及政治生活。民眾對當時政治生活可能有較多言論。但由于文獻記載的選擇性以及流傳等因素。
我們已無法看到。當然在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的上奏中或多或少的有所折射。故本文中的“宋人”包括了兩部分人:一是官員即士大夫群體;一是少數民族上層。
其言語也往往通過官員的記載得以流傳。文獻記載也決定了本文關注的重點是士大夫群體。而兼及少數民族上層。
研究的對象、內容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構成邊疆的邊界、邊疆空間、邊疆主體(少數民族)等要素。
由于邊界、邊疆與疆域的關系。故疆域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對于邊界、疆域、邊疆。存在兩種尺度:一是歷史上中國的疆界。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為一談。”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宋朝的疆界。
其中。歷史上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決定了“宋朝邊疆民族地理’’與“宋朝民族地理”在研究的空間、對象上差別不大。
理論定位本選題。從具體研究對象來看。涉及政治地理、民族地理兩個領域。故采用時空等理論是應有之義;從學科屬性來看。
屬于地理學史中地理思想史的范疇。楊吾揚先生認為。地理學思想史是地理學史的核心部分。并指出“在研究地理學中古往今來的一些觀點、方法、模式和理論時。
應從它的背景進行分析。始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楊先生所說的“背景”即“劍橋學派”所提倡的歷史語境主義。
針對在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文本中心主義”@。斯金納指出:我們不應當將目光局限在文本或觀念單元上。
而應當集中于特定歷史時期總體的社會和政治語匯。由此出發。我們最終能夠將那些重要的文本放在其恰當的思想語境之中。
從中看出。特定時期的語匯是研究思想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其作用正如陸建德在《關鍵詞一文化與社會的詞匯》一書序中所說:“威廉斯(按:該書作者)的功績在于他通過一個個實例提醒我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