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實際應用時,規定采用I+、I-、Ⅲ-三種方式,且以I+和Ⅲ-兩種方式用得最廣,下面采用這兩種方式進行判別,并以最常見的小功率雙向可控硅為例。
2、 (1)判別電極首先確定T2:兩支表棒隨意接觸管子的任意兩個電極,并輪流改換接法,直至找到顯示值為0.1~1V(該電壓在此記為T1與G之間的壓降Ugt1)時,空置的電極即為T2。
(資料圖)
3、 其次確定T1與G2用紅表棒接觸T2,黑表棒接觸其余兩極中的任一個(暫且假定為T1),萬用表應顯示溢出。
4、接著將紅表棒滑向另一電極(暫且假定為G),使得紅表棒短接這兩個電極,如果顯示值比Ugt1略低,說明管子已被觸發導通(I+觸發方式),證明以上假定成立,即黑表棒接的即是T 雙向可控硅 1。
5、如果在紅表棒滑向另—極后顯示值為Ugt1,則只需將黑表棒改接至另一未知極重復上述步驟, 定能得出正確結果。
6、 (2)觸發性能判別雙向晶閘管需要考察兩個方向的工作狀況,下面分別介紹。
7、 紅表棒接T2,黑表棒接T1,此時應顯示溢出(關斷狀態)。
8、把紅表棒滑向G,并且使T2與G這兩極接通,此時管子將進入導通狀態,應顯示比Ugt1略低的數值。
9、接著,在紅表棒不斷開T2的前提下而脫離G,對于觸發靈敏度高、維持電流小的管子來說,此時管子仍然維持導通狀態,顯示值比觸發導通時的略大,但低于Ugt1。
10、 再用紅表棒接觸T黑表棒接解T2,此時應顯示溢出。
11、在黑表棒短接T2、G兩極時,管子將導通,顯示值比Ugt1略低。
12、與上個方向相同,當黑表棒脫離G后,那些觸發靈敏度高、維持電流小的管子將仍然保持導通狀態。
13、 實測一只TO-220封裝的雙向晶閘管BCR3AM(3A/600V),首先判別電極:紅、黑表棒在管子任意兩電極間測量,當測得為0.578V即Ugt1時,便確定未與表棒相接的一極為T2。
14、該管子本身帶有一塊小型散熱片,通常它與T2極相連,此特征也可作為判別T2的依據。
15、作為驗證,測得T2與散熱片間為0V,故T2判別正確。
16、又將紅表棒接T2,黑表棒任接其余兩極之一,此時顯示溢出。
17、在紅表棒短接T2和懸空的電極時顯示0.546V,該電壓小于Ugt1=0.578V,故黑表棒所接為T1,另一極則為G。
18、 觸發性能判別:紅表棒接T2、黑表棒接T1,顯示溢出(管子關斷)。
19、使紅表棒短接T2與G,此時顯示0.546V(管子導通),當紅表棒脫離G極時顯示0.558V,顯然,該值大于導通電壓,而又小于Ugt1,管子處于維持導通狀態。
20、在檢測相反方向的觸發性能時,所得結果與上述極為接近,證明管子性能良好。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