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艘小船緩緩駛在楓橋下,“楓橋夜泊”的詩意撲面而來。楓橋橋面與鐵鈴關剎那間“變幻莫測”,《楓橋夜泊》的四句古詩呈現出來的意境,在橋面與墻面上一一上演。“江楓”“漁火”“古寺”“客船”……隨運河之水輕輕蕩漾,生動還原著千年前的那個夜晚。而楓橋的背面,一幅姑蘇繁華圖正徐徐展開,而那些與楓橋有關的詩句,也通過特效的方式一句句呈現在畫面上。
9月22日,楓橋景區針對“運河十景”——“楓橋夜泊”夜游項目夜景燈光設計再次進行調試。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徐冰冰介紹,在燈光夜景和詩詞文化的打造與挖掘上,管理處前期邀請到國內外多家專業團隊進行概念性方案設計,并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最大程度還原詩人張繼夜泊情景,并延伸這一意境,結合當下時代需求,希望完美呈現詩意夜晚,打造獨特寫意的楓橋之夜。
“在景區前期燈光的基礎上,我們豐富了楓橋、鐵鈴關、‘特色船舫’及碼頭四處核心景點的燈光夜景提升,用現代光影技術呈現《楓橋夜泊》畫面感。”徐冰冰表示,該項目依然保持免費開放公益屬性,常態化展示景區燈光夜景,讓游客實地領略“楓橋夜泊”“江楓漁火”意境。燈光將于國慶節前完成調試等準備工作,正式推出。“我們希望把抽象的詩變成現實圖景、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盛景。”
李亞鶴了解到,在此次“楓橋夜泊”夜游項目打造中,景區北部的上塘河上,還將開來一艘“唐舫”。這艘特色船舫,是根據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出版物《唐船圖考證》而打造的。
李亞鶴說,說到船,自然離不開運河。運河水是楓橋的靈魂,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吳國爭霸開鑿了大運河,隋煬帝應漕運需要,貫通自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流經四省五河。而楓橋邊這段曲折的運河,成為蘇城西南水網的主要干道,至今仍擔負著繁忙的水運業務,對蘇州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楓橋作為著名的商貿集鎮,是“商賈云集之所,物資集散之地,風景旅游之區”,甚至一度發展為全國最大的糧油集散地。李亞鶴認為運河上延伸出來的“漕運文化”“市井文化”“米豆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概念,在景區的不斷挖掘下,精彩迭出。景區創新打造的“楓鎮”系列產品,包括楓鎮大米、大糕、酒釀、醴酒等產品,還受邀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展示,受到領導和市民的一致好評。
李亞鶴說此次打造的特色唐舫,將常態化提供茶室茶點服務,推出“楓橋下午茶”“游船茶點”等現代化時尚產品,讓游客身臨其境體驗千年夜泊文化的穿越感。同時,還將繼續發揮景區“古運河夜游”優勢,游客可坐船欣賞景區兩岸美景和“夜間燈光秀”,感受“詩詞文化”“運河文化”等核心歷史文化內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