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或許,你不曾知道這個名字:
(資料圖)
陳淑樺。
但你一定聽過這首歌。
《夢醒時分》。
因為這首歌,她紅遍華人世界。與齊豫、潘越云比肩,并稱“滾石三大歌后”。
她是李宗盛認定的“最會唱歌的女歌手”。
也是周華健口中的“天后的天后”。
可誰能想到,鼎盛時期,她突然撇下盛名,悄然遠遁。
從此杳無音訊。
2
說到陳淑樺,繞不過李宗盛。
因為李宗盛一手捧紅了她。
那年,老李還只是小李,剛過而立,意氣風發。
他是滾石的副總經理,旗下當紅歌手云集。
卻獨愛陳淑樺。
在他看來,陳淑樺是那種“把字從嘴里唱出來會讓人難抗拒的人”。
他親自操刀,為陳淑樺制作了兩張專輯。
一戰成名。
主打歌《夢醒時分》更成為街知巷聞的經典。
而她在專輯MV中的扮相,也讓人耳目一新。
利落的短發,干凈的妝容,以及成熟干練的著裝,完美勾勒出一個有故事的現代女性輪廓。
那些年,她唱進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里。
專輯銷量超百萬。
相繼成為兩次金曲獎歌后,一時風頭無兩。
整個90年代,“陳氏情歌”風靡華語圈,撫慰了無數都市癡兒女。
3
可人們看到的陳淑樺,卻不是真實的陳淑樺。
光環下,她星光熠熠。
有顏有錢。有名有利。無所不能。
光環后,她凄苦無比,缺乏自我。
這一切,繞不開一個人:陳母。
可以說,成也陳母,敗也陳母。
陳淑樺一共6個兄妹。
她是老三。
因幼時,她就呈現出不一樣的稟賦,在歌唱上無師自通。
陳母大喜。
報聲樂班,四處參加少兒歌唱比賽。
8歲,陳淑樺在“臺灣歌謠比賽”上一鳴驚人,問鼎冠軍。
羨煞四鄰。
此后,陳母更加更心地培養陳淑樺。
除了聲樂,還讓她學鋼琴、古箏、舞蹈。
之后,有了名,唱片公司蜂擁而至。
陳媽媽一一回絕。
她認為女兒還在學齡,應以學業為主,唱歌為輔。
因此,童年時代的陳淑樺只錄了少數幾首單曲,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
也正因為媽媽的督促,陳淑樺順利讀到大學畢業,成為那個年代少有的高知歌手。
后來,陳淑樺簽約華視,正式踏上歌星之路。
出道后,陳母辭去白領工作,成為女兒的經紀人。
一邊全權打理陳淑樺的歌手事業。
簽約、工作安排、對外公關等一切事務,都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條。
一邊照顧女兒的生活。
從一日三餐,穿衣打扮,到洗衣疊被,日常交際,事無巨細,體貼入微。
毫不夸張地說,陳母是非常稱職的經紀人、保姆和母親。
但她的過度保護,也埋下了隱患。
4
在母親羽翼下長大的陳淑樺,成了一株溫室嬌蕊。
她內向、害羞。
出道多年,上臺唱歌依然會緊張。
25歲時,她在一場演出中自我剖白說:
“每一回站在舞臺上演出,或者站在熒光幕前表演的時候,我的心里總是有一點緊張。因為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
而且,因為缺乏歷練,陳淑樺內心敏感,脆弱。
朋友潘安邦曾講過一個例子。
有一次,八卦周刊的封面刊登了陳淑樺的一張照片。
陳淑樺看了之后,非常不滿意。
氣得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
陳母勸不動,便給潘安邦打電話,請他去家里幫著勸。
潘安邦便在陳淑樺的房門前,與她隔門聊了很久。
最后,陳淑樺終于打開門。
她氣呼呼地把那本雜志扔在他面前,說:“你看,他怎么可以登這樣的照片?”
潘安邦仔細看了看,發現照片里的陳淑樺,除了表情有些嚴肅,并沒有太大的問題。
可就因為這一點點“瑕疵”,陳淑樺卻不開心了好幾天。
她無法理解復雜的社會,又過于在意外界的評價。
因而,為了避免受傷,她便構筑了一堵厚實堅固的心墻,把一切外人隔離在外。
別人看到的,只是她想呈現給外界的面具。
真實的自我,早已被她隱藏得很深。
這就是幾乎所有與她合作過的音樂人,都說不了解她的原因。
李宗盛說:“淑樺是一個很難了解的人,有時候覺得她是勉力在完成我要的樣子。”
小蟲也說,陳淑樺給人若即若離的感覺。
“你好像可以摸得到,又好像摸不到的一個人。有時候你覺得很了解她,可是換個角度講,你完全是沒辦法捉摸她的。”
陳升也擔任過陳淑樺的制作人。
他的評價一語中的:“淑樺是一個自我設防很嚴密的人,她不會讓你知道她的內心世界。”
也許,她以為這樣,就能避免受傷。
殊不知,這種做法無異于畫地為牢。
她無法避免傷害。
最終,只是把自己困住了。
5
更可怕的是,陳淑樺太依賴媽媽了。
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上,更體現在情感和精神上。
陳淑樺與媽媽關系極其親密,兩人總是形影不離。
只要看見淑樺,就會看到陳媽媽在她身旁。
哪怕是上節目,接受采訪,陳媽媽也儼然是女兒的“代言人”。
最匪夷所思的是,即使談戀愛,陳淑樺都會把媽媽帶上。
這就不難想見,陳淑樺為何獨身終老了。
年輕時,她也像普通的女孩那樣,唱著“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身邊也不乏愛慕者。
可最后,所有人都只能望而卻步。
因為,誰都無法接受,談個戀愛要跟一老一小兩個人談,這也太尷尬了。
就連陳升也連連擺手說:“我不要請陳淑樺吃飯,敬酒都敬到陳媽媽肚子里去了!”
也有朋友勸過陳媽媽,說陳淑樺成年了,談戀愛就不用跟著去了。
陳媽媽卻說:“不是我要去,是淑樺要我跟著去,說讓我幫她把關。”
可見,陳淑樺對媽媽的依賴,是多么根深蒂固。
陳淑樺曾說過:“我媽比我還要了解我自己,我就算出嫁了,也一定要把媽媽帶走的!”
說這句話時,也許她真的以為,媽媽會永遠陪在她的身邊吧。
可,哪有什么永遠?
生命的來去,從不因人的意愿而改變。
人最終所能依靠的,永遠是自己。
1998年,陳淑樺錄完最后一張專輯《失樂園》不久,意外發生了。
年過六旬的陳媽媽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猝然離世。
陳淑樺的天,塌了。
她就像一只斷了線的風箏,茫茫然失控墜落,徹底破碎。
曾經,陳淑樺說:“只要觀眾給我充足的喝彩聲跟關懷,我想我有足夠的勇氣站在舞臺上,把我最好的歌呈現給大家。”
可是,失去了媽媽之后,她才驚覺自己遠沒有想象中堅強。
一直以來,媽媽就是她的主心骨,是她和外界聯結的橋梁。
如今,主心骨沒了,她只覺心如死灰,無所適從。
沒了媽媽,她不知道該如何直面陌生的一切。
她無法應付紛繁復雜的工作。
也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照顧得妥妥帖帖。
從前,她認為唱歌對自己而言,是一件很單純、也得心應手的事。
但這只不過是因為媽媽幫她承擔了絕大多數瑣碎、復雜的事務。
往后,沒有媽媽打點一切,沒有媽媽的關懷照顧,她還能唱得開心、自在嗎?
不可能了。
陳淑樺眼睛里的光,漸漸熄滅。
多年后,李宗盛還記得她的眼神。
那是在陳媽媽的告別儀式后,他和滾石的小伙伴一起離開陳淑樺家里。
走到門口,李宗盛回頭,正對上陳淑樺看向他的眼神。
那個眼神看起來并不十分哀傷,甚至顯得過于平靜。
可是卻震撼了他。
他說不清這個眼神在向他傳達什么訊息。
又或者,這個眼神其實什么含義也沒有,只是純粹的哀莫大于心死。
這是李宗盛與陳淑樺的最后一次見面。
不久之后,陳淑樺不顧勸阻,離開了歌壇。
這一走,就是20年。
6
20多年來,有關陳淑樺的消息不多。
而且,絕大多數還是負面報道。
人們只知道,陳淑樺和老父搬去了臺北遠郊偏僻的一棟房子里居住。
她閉門不出。
謝絕所有朋友的探訪。
坊間傳聞,她患了嚴重的抑郁癥,還曾企圖自殺。
也有說她精神恍惚,智力衰退,以至在餐館吃飯,連菜也不會點的報道。
或許是不堪其擾,陳淑樺在2003年接受了陶晶瑩的電話采訪。
這是她淡出歌壇后唯一一次接受媒體采訪。
她否認了外界對她健康狀況不佳的所有傳聞,說自己一直在努力中,沒打算離開演藝界。
采訪內容在電視臺播出后,歌迷都滿懷期待,以為偶像復出有望。
老東家滾石唱片也一直盼望她回歸。
于是,同一年,滾石專門錄制了一部紀錄片,片名叫《給淑樺的一封信》。
請公司內一眾與陳淑樺合作過的音樂人、歌手,暢談她的音樂,和他們對她的印象與懷念。
在紀錄片的最后,李宗盛對陳淑樺說:
“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再來合作合作,不見得要出唱片,坐下來聊聊人生近況也好……非常想念你,希望你都很平安。”
然而,陳淑樺并沒有給予回應。
李宗盛卻沒有死心。
他曾對曹可凡說,他一生的音樂才華是通過三個女歌手表達的,一個是陳淑樺,一個是林憶蓮,還有一個莫文蔚。
可見,他對陳淑樺的感情非比尋常。
2006年,李宗盛舉辦全球巡回演唱會。
第一站定在臺北小巨蛋。
主題就叫“獻給陳淑樺”。
在這場演唱會上,李宗盛請來梁靜茹,演唱《夢醒時分》。
當梁靜茹唱完,大屏幕亮起,公開了李宗盛寫給陳淑樺的一封信。
他在信中問候、勸慰陳淑樺,說:
“淑樺,一切還好嗎
但愿你已從失去母親的深切哀傷里平復過來
不管我們樂不樂意
隨著歲月增長
我們都得漸漸的去看見
人生更完整的面貌
我們所有的獲得或失去
恐怕都不是生命的本意
反而是經歷一切之后
從而發現自己
……
沒關系的
日子會順順的往下去的
我們會再見面,唱歌
就像當年一樣”
只可惜,李宗盛的愿望恐怕難以實現了。
那天,陳淑樺并沒有坐在臺下。過后也始終沒有任何回應。
年復一年,她徹底沉寂。
說來唏噓。
陳淑樺是李宗盛一手捧紅的。
可她的內心世界,李宗盛卻始終參與不進去。
事實上,除了她媽媽,誰也叩不開門。
她的心早已上了鎖。
而開鎖的鑰匙,恐怕連她自己,也不知該去哪兒找尋。
如今,和李宗盛同齡的她,已年過65。
李宗盛越活越通透,活脫脫音樂界的老頑童。
而她,仍然離群索居,寂寞如雪。
近年來,偶有傳出的消息,說她一直潛心修佛,家里沒有音響和CD,只有佛堂。
不論真假,這或許也算是一個好消息。
畢竟,有所依,總比無所依,要好。
希望現在的她,已從信仰中,找到了那把打開心門的鑰匙。
在開啟的智慧里,獲得安寧,擁有喜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