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股票 > 正文

      高考志愿意義上的好城市,都有哪些?_世界快播

      2023-06-28 10:21:00    出處:網易教育綜合

      >>>模擬填報12萬樣本0落榜,平均過線4.2分不浪費

      網易高考智愿2.0,更精準的志愿推薦系統,用好高考每一分!


      (相關資料圖)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世界正在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在人生每個重要關頭,都不能踏錯河流。

      工作如此,投資如此,買房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2023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1291萬人,大學生畢業生1158萬人,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大學生整體過剩已成常態。

      世界在變,時代在變,社會在變,經濟發展模式也在變。沒有永遠高熱不退的專業,也沒有始終屹立不倒的大學。

      選好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選大學仍舊是第一位的,但如果選錯城市,人生或許會繞上不少彎路。

      那么,哪些是高考意義上的好城市?

      (本文來源:公眾號“國民經略”)

      1. 教育大城之一:本科高校最多的城市

      第一類是教育大城。

      高校越多,大學生越多,教育實力越強,整個城市的創業創新氛圍就越濃厚,知識溢出效應也更突出,高新產業的集聚效應也會極為凸顯。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共有3072所高等學校,其中普通高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職(專科)院校1545所。

      這些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集中于傳統大區中心。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一個指標是高校數量:

      如果將本科、專科院校都涵蓋在內,我國內地大學10強城市分別是:

      北京(92所)、廣州(84所)、武漢(83所)、鄭州(72所)、重慶(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長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正如城市有行政級別、城市能級之分,大學也有本科、專科及雙一流之別。

      全國2800多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占比不到一半,很多城市高校看似眾多,但多是專科院校在數量上的貢獻。

      因此,衡量高校的含金量,更適合的指標是本科高校,這是全國本科大學最多的城市: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8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全部高校還是本科高校,深圳、蘇州、寧波、東莞、佛山、南通等萬億級經濟強市,都處于墊底位置。

      與之對比,東北F4——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的高校數量、本科院校數量均位居前列,整體實力遠高于深圳、蘇州等新晉崛起的經濟強市。

      這也說明,東北雖然經濟不復以往,但底子還在。

      2. 教育大城之二:在校大學生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二個指標是大學生數量:

      套用港口的概念,城市有空港、陸港和海港,而大學則是名副其實的“人才港”。

      在校大學生數量越多,說明高等教育資源越豐富,作為后備軍的高學歷人才越多,整個城市的發展潛力也就更大。

      根據各地2022年統計公報數據,廣州、鄭州、武漢、重慶、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學生破百萬。

      當然,這里的在校大學生,包括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只是宏觀意義上的大學生。

      作為TOP3城市,廣州、鄭州、武漢的在校大學生分別達到165.1萬、139.6萬、133.3萬,與各自常住人口相比,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

      當然,大學生眾多,只能說明高校規模之大,難以說明綜合實力之強。

      碩士博士設立門檻更高、招生標準更高,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研究生培養資格。在全國2800多所高校中,擁有碩士點的只有600多所,而有博士點的更是鳳毛麟角。

      因此,在學研究生數量,可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另一個參考指標。

      以在學研究生來看,超過10萬人的城市共有9個: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成都、杭州、重慶。

      北京,無冕之王。一個體現是,今年北京的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了本科生。這座擁有34所雙一流高校、眾多科研機構的“首善之區”,生動詮釋了“碩士博士遍地走”的場景。

      從在學研究生來看,武漢超過廣州,但廣州依舊不弱,而作為大學生第三城的鄭州卻滑落到15名開外,而位列大學生十強的石家莊則排到了20名之外。

      鄭州的在學大學生比武漢猶有過之,但在學研究生僅有6.55萬人,僅為武漢19.66萬人的1/3左右。

      石家莊在校大學生總量與南京不相上下, 但在學研究生僅有2.8萬人,相當于南京(19萬人)的1/6。

      與之相似,昆明、南昌等省會也是如此,這就是教育大城與教育強城的區別。

      3. 教育強城:雙一流大學

      高校數量之多、大學生之眾,只能說明教育規模,難以說明實力之強。

      衡量教育強城的標準有二:一個是雙一流大學,另一個是世界500強高校。

      先看雙一流大學。

      雙一流大學,于2017年推出,每隔5年更新一輪,取代了傳統的985大學、211大學的評價體系。

      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大學名單發布,共有147所高校入圍,幾乎每個省份都來者有份,但不同城市之間的實力極為懸殊。

      全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10個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廣州(7所)、武漢(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一流院校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轄市,以及其他主要省會城市,基本都是傳統的大區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雙一流大學屈指可數。深圳、蘇州、廈門、寧波、濟南、鄭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圍。

      即使是欠發達地區,也有雙一流高校入圍,如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地。

      不過,由于第二輪雙一流將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高校混在一起,而且不乏區域均衡的考慮,失去了傳統985與211的識別度。

      不過,雙一流大學是通過學科來體現的,入圍學科數量的多少,足以作為大學及城市教育實力的參考指標。

      這是各大高校一流學科排行榜:

      當然,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躋身雙一流,未必說明高校實力突出,但成為雙一流,卻能得到來自國家、省市大量財政資金的扶持,發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實力不算發達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兩所雙一流大學,一個是鄭州大學,一個是河南大學。

      這兩所高校,在日常的行政教學開支之外,還獲得了河南75億資金的重磅扶持,其中省財政分別安排鄭州大學50億元、河南大學25億元的“雙一流”建設引導資金。

      所以,雙一流大學,未來會強者恒強。

      4. 教育強城之二:世界500強高校

      第二個指標是世界500強高校。

      大學排名榜單五花八門,真正具有可信力的只有4個:QS、U.S. News,泰晤士、上海軟科。

      四大榜單,分別來自英國、美國、英國和中國,其中軟科是來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評價機構,但榜單的公正性得到國際范圍認可。

      香港今年推出的高才計劃,就以世界百強大學為評價標準,采用的正是這四個榜單;日本等地的人才綠卡,也賦予四大榜單TOP300強高校以更大的加分權重。

      這四個榜單有何不同?

      簡而言之,QS關注大學口碑、U.S. New重視論文及國際合作,泰晤士相對綜合,上海軟科聚焦于學術。

      我們以至少進入3個世界榜單為前提進行篩選,根據各大排名進行加權,共有32所內地高校躋身其中。

      從高校來看,4大榜單全部躋身200強的只有8所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

      這正是赫赫有名的清北+華東五校,再加上最新晉級的武漢大學。

      當然,一向被視為教育洼地的深圳,卻有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躋身多個世界大學排名,這與公眾的傳統認知形成沖突,背后或許不無深圳經濟強市的加持,也與深圳在國際化、學術層面的投入不無關系。

      與之對比,由于國際評價標準的不同,國際大學排名,向來是理工科高校更占優勢,而以文科為主的高校相對被低估,中國人民大學宣布退出各大排名就是例證。

      不過,無論是哪一份榜單,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中國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主要集中于北上廣以及部分強省會城市,南京、武漢、西安遙遙領先,而深圳、蘇州、無錫、佛山等經濟強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5. 有錢之城:經濟強市、強省會

      中國城市,正在迎來新一輪大洗牌。

      根據《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分析,我國城市正在發生8大變化,包括南北差距取代東西差距、一省一城強省會、中小城市鶴崗化、內陸趕超沿海等。

      在某種程度講,城運即未來。選擇競爭力強勁的趕超之城,還是經濟人口持續收縮的地方,區別越來越明顯。

      經濟強市、強省會之所以重要,在于這些地方要么是教科文衛相當發達,要么是產業優勢極其突出,這些地方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就業資源。

      這是2022年全國百強城市:

      其中,萬億GDP城市已經擴容到24個,南方18個, 北方6個,廣東江蘇各占4席,浙江山東福建各2席。

      在萬億城市之外,還有一些經濟強市,正在破局。

      目前,9000億量級的有江蘇常州、山東煙臺,2023年大概率躋身萬億俱樂部。

      而在8000億量級,還有河北唐山、江蘇徐州、遼寧大連、浙江溫州等城市,未來幾年有望晉級萬億。

      當然,在一眾城市中,進步最大的當屬強省會。

      借助強省會戰略,省會聚集和吸引了來自全省的教育、科技、文化、醫療及產業資源,因此發展快于一般城市。

      過去10年,以合肥、福州、濟南、太原為代表的省會城市,GDP排名不斷躍升,未來還有望繼續抬升。

      6. 發達之城:人均GDP、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GDP總量高只能說明規模大,不一定代表城市更為發達。

      相比而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更好的參考指標,兩者結合就能看出哪些城市究竟只是大,還是大且強,抑或小而美。

      這是2022年人均GDP最高的20座城市:

      令人疑惑的是,與大眾習以為常的GDP排行榜完全不同,人均GDP十強城市,不僅罕見出現四個中小城市的身影,而且狀元與榜眼之位都被西部普通地級市所壟斷。

      這些地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家里有礦,且坐享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狂歡。

      榆林、鄂爾多斯是煤都,克拉瑪依是石油大城,海西州也擁有眾多礦產,這些城市在能源價格一路高漲之時,往往一飛沖天。

      然而,一旦能源周期逆轉,這些地方的經濟往往也會面臨巨大震蕩。

      所以,衡量城市發達程度,要排除資源型城市,這與人均收入相結合體現得尤為明顯。

      這是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

      第一類,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深圳、寧波、南京、無錫等經濟強市,無論人均GDP還是人均收入,雙雙位居前列,這些城市可視為發達地區。

      第二類,鄂爾多斯、克拉瑪依人均收入卻排在30名開外,榆林、海西州,人均收入更是排在50名之外,這些地方居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富。

      第三類,東北一些地市,不只是GDP總量被趕超,人均指標也逐漸落后,沈陽、大連等地都是如此。

      第四類,重慶、成都等地,雖然GDP躋身前十,但人均GDP卻排在50名開外,而人均收入也排在40名之外,這些城市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發達。

      當然,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指標,都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一概而論。

      7. 拼命建大學:教育經費充足的城市

      有錢的城市,自然有財力拼命建大學。

      雖然教育經費不等于教育實力,但沒有充足的經費,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我國高校有部屬高校與地方高校之分,一般部屬高校經費相對充足,但部分財大氣粗的地方高校,同樣位居前列。

      這是2023年主要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從部屬高校來看,教育經費最為充裕的10所高校: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

      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教育經費普遍高過文科院校,而高校所在省份財力更為充沛的,教育經費也就相對更為充裕。

      這是部屬高校,還有一些大學作為地方高校而存在,其他不乏經費爆棚的存在。

      這是2023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這其中,深圳、鄭州是代表。

      深圳雖然教育資源不發達,與北上廣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本身經濟實力突出、財政實力雄厚,對轄區內的龍頭高校的扶持力度相當突出。

      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于北京、上海。其中,僅深圳大學獲得教育經費就超過50億元,追上一些傳統名校,甚至超過蘭州大學等中西部眾多985高校。

      鄭州是強省會的典型。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整個河南迄今仍無一所985高校,就連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鄭州大學,自然能獲得更多財政支持。

      當然,一省只有一所頂尖大學的地方還很多,但只有強省會或經濟強市,才能提供強大的支持動力。如果本身的經濟底子就比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學,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更關鍵的是,落后地區恐怕連過去的教育優勢都無法保持。

      8. 就業強城:人口流入地

      人口涌入之地,大學生就業所向之城。

      用腳投票,這是最大的現實。

      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所指出的,孔雀東南飛,人口流向是經濟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只有經濟產業發達、就業崗位多元化、就業資源充足、薪資水平和升職空間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選。

      2010-2022年,誰是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城市?

      可見,深圳、成都、成都位居前列,年均人口增量都在50萬以上,堪稱過去10多年來搶人大戰的最大贏家。

      而西安、鄭州、武漢、杭州、重慶、長沙、蘇州等城市,年均人口增長也超過20萬,均為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地區。

      相比來看,天津、蘭州、呼和浩特、長春、唐山、哈爾濱等北方城市處于墊底水平。

      而哈爾濱人口不增反降,已經跌破了千萬大關,自此東北再無千萬人口大市。

      這還是過去12年的整體情況。由于當時人口還在增長,這其中不乏來自人口自然增長的貢獻。

      如今,全國人口大盤見頂,多地自然人口出現負增長,搶人大戰從過去的來者有份,變成了零和博弈,競爭只會更加白熱化。

      當然,隨著國際大形勢變化,外貿開始遭遇挑戰,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人口眾多,且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陸地區,成了這一戰略的重要受益者。相比而言,一些競爭力較弱的沿海地區,開始面臨挑戰。

      這是未來人口流向的最大變局所在。

      9. 就業之城:985畢業生都去了哪里?

      就業所在地,尤其是名校畢業生的去向,可謂至關重要。

      作為經濟大省和產業大省,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幾乎是所有985大學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

      人往高處走,人跟產業走,孔雀東南飛背后的道理正是如此。

      根據主要985高校畢業生去向分析,不難看到,發達地區高校的第一就業地無一例外都是本省本市,如華南理工大學超過3/4的畢業生留在廣東,上海交通大學近1/3畢業生留在上海。

      當然,如果經濟不差,或者省內有強省會的支撐,高校畢業生也會還有相當比例留在省內就業,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都是如此。

      與之對比,經濟欠發達,或者競爭力不夠強勁的地區,由于就業崗位不足,即使擁有眾多名校,也很難真正留得住大學生。

      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吉林大學,都是老牌985高校,但留在當地就業的畢業生卻不到3成,大量學生最終成了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蓄水池。

      武漢和合肥成了例外。

      武漢是我國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如何留住百萬大學生,一直是城市發展的困擾。

      近年來,隨著“留漢工程”的推進,加上武漢高新產業的崛起,重點高校畢業生留在湖北的比例有所反彈。

      此外,安徽坐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一世界200強高校,但大多數畢業生都去了“包郵區”就業,這不能不說是安徽的尷尬。

      當然,近年來,合肥借助最強風投城市開始崛起,建立起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產業體系,未來在留住名校畢業生上將會擁有更大話語權。

      10. 幾個建議

      千萬不要選錯城市。

      當然,選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經做好了高校層級的優先排序。顯然,985高校擁有最大的優先級,其次為211高校。

      如果在兩個985或211高校之間猶豫,或者選擇空間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選好城市無疑就很重要。

      這里有幾個原則:

      其一,盡量到大城市去。

      大城市不僅教育資源更發達,就業空間也更廣闊。無論是為了開闊視野,還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開四無城市:既不屬于省會,也不是經濟強市,也不是大都市圈成員,更不靠近就業所在地的城市。

      這些地方,過去因緣際會,獲得名校落地,但一無財力,二無優勢產業,三無充分的就業空間,未來發展必然堪憂。

      其三,重點高校優先選城市,普通高校選城市兼顧選專業。

      如果分數達到重點線以上,那么選擇城市就有了優先級。

      如果只能觸及普通高校,那么選擇城市的同時務必要考慮好專業,哪些專業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哪些專業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一定要考慮清楚。

      其四,城市群時代,不一定都要擠到北上廣。

      北上廣的經濟、產業和教育無一不發達,但這三大城市競爭也最為激烈。

      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都市圈或城市群內的高校,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既不脫離大城市,又靠近就業所在地,這是更為理性務實的選擇。

      各大省份成績陸續出爐,考生和家長們也開始了緊張的志愿填報工作。志愿填報是一場信息戰,若不想辜負分數,必得綜合多方面因素仔細考量,在充分了解院校與專業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篩選,[網易高考智愿]可以幫助中國考生得償所愿、填報無憂!

      網易高考智愿2.0,更懂你的智能推薦系統,選對志愿,過好人生!

      更精準、更便捷、更貼心,給考生和家長提供一對一式的志愿填報建議。

      六大新增功能,助力中國考生學業規劃——

      1、更科學的智能推薦:基于往年大數據科學測算,擇優遴選,志愿表合理排序,用好高考每一分

      2、1對1訂制升學規劃:大學+專業+城市3大填報路徑,根據考生需求,靈活制定個性化報考方案

      3、合理定位專業方向:行業意向、興趣愛好兩大維度助考生認知自我,依據選擇結果推薦最適合專業

      4、錄取概率測算分析:以近三年數據為基礎,創新算法模型,提升預測準確性和合理性,規避扎堆填報風險

      5、大學專業多維對比:基于填報需求的院校專業詳情展示,提供全方位資料對比,找大學選專業不再盲目

      6、便捷獲取招錄數據:歷年數據橫向對比,招生錄取形勢波動一目了然

      來源:國民經略

      關鍵詞:

      相關內容

      消費
      產業
      【新片推薦】 《長安三萬里》定檔7月8日,展示“唐風浩蕩” 天天熱文 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恢宏開篇之作《長安三萬里》,發布“望長安”版
      6月26日中藥概念簡訊:早盤華神科技跌9.4% 6月26日中藥概念簡訊:早盤華神科技跌9 4%,6月26日早盤簡訊,截至發稿
      A股三大指數齊收漲:滬指漲逾1% 超4300只股票上漲 中新經緯6月27日電A股三大股指周二集體收漲但走勢分化,主板指數高開高
      規模5年增長近10倍,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跨境電商成“真、優、美”產品大本營|世界熱點 跨境電商,氣質越來越“靚”——在山東青島,今年“6·18”期間進口規
      基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亚洲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亚洲AV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