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我市“老有所學行動”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創新教學平臺載體、豐富教育資源,辦學體系向基層農村和社區延伸,基本建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老年教育體系服務網絡。
(資料圖)
高花社區“老年大學”戲曲班準時開課。
家門口實現老有所學
“可知道那海水因何紅似胭脂酒,那是你點點血淚和著海水日夜流......”6月9日下午,走進大觀區高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深情的黃梅戲《海灘別》選段歌聲在老年活動室里回蕩。一群頭發花白的老人們低頭專注于曲譜,在老師的帶領下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大合唱中。
每周五下午,“老年大學”戲曲課堂準時在這里開講,執教的是社區聘請的專業戲曲老師,學生們則為居住在周邊的銀發一族們。
58歲的姚傳榮是其中一名學員,自今年3月社區“老年大學”開課以來,她從未缺席。“上課環境好,老師教得更好。感謝社區搭建這么好的平臺,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掌握更專業的歌唱技巧。”姚傳榮說。
這并不是姚傳榮第一次接觸老年大學,自2015年退休以來,她便在各老年大學間“穿梭”,黃梅戲、舞蹈、朗誦......這些課程她均有涉足,特別是黃梅戲,通過多年的學習,她從一句黃梅戲都唱不出的零基礎“小白”成長為能領導節目排練的黃梅戲“專業選手”。姚傳榮說,唱戲令人心情愉悅,她在老年大學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在高花社區,熱鬧的并不只有周五下午。目前,社區還開辦了書法課,60余名書法愛好者常常聚集在這里,跟著老師學習書法要點,或互相交流學習心得,為生活帶來更多新鮮體驗。
“社區搭建老年教育平臺,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該社區黨委副書記胡玲玲說道。
“一藤多瓜”辦學新格局
與廣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目前我市老年教育供給還有較大缺口。為解決老年大學“一座難求”,我市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老年教育,推動家門口老年教學點建設,建成“一根藤上多個瓜”的教育體系,圓更多老年人的“大學夢”。
“村里又有活動了,看看去。”在懷寧縣江鎮鎮趙山村,71歲的汪全武老人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常客,因為這里時常舉辦健康養生、農技知識、法制文化等豐富的科普宣傳講座,還有各類書畫、花木栽培等課程,吸引老年人自發前來聽課學習、切磋技藝、展示風采。
“市、縣級叫老年大學,鄉鎮一級是老年學校,到了基層農村和社區,就是老年教學點了。”安慶市教體局職成教科科長鮑介吾介紹,目前全市有1716個老年教學點,達到全面覆蓋要求,今年新增學習人數4.1萬人,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共達18.89萬人。
為讓更多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打法。如岳西縣組建講師志愿者隊伍,開展常態化巡回授課;望江縣打造“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平臺;大觀區成立“紅領背包”小分隊,提供“送教上門”服務......
此外,為更好地滿足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我市加強老年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遴選教師7305人、選聘老年教育管理人員4354人,初步建立了一支適合全市老年學校辦學需求、相對穩定、以兼職教師為主體的高素質教師及管理隊伍。
依托基層的老年教學點,老年教育的發展新格局,正幫助更多老年人實現老有所學,讓“銀發”生活更加精彩。
全媒體記者 程呈 文/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