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實施“四大行動”,建設“四大基地”,打造“五大園區”......《亳州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實施規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聚焦“長三角需要、亳州能配套,長三角市場、亳州要供給,長三角成果、亳州可轉化”,堅持綠色、生態、高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應用,因地制宜推進改革創新模式,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通過建設一批綠色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搭建一批綠色農產品物流供應平臺、創建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高起點建設長三角高附加值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據悉,《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1311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100億斤以上;規模養殖場發展到2100家以上,肉蛋奶總產穩定在51萬噸以上;蔬果種植面積達150萬畝,總產量增加到450萬噸;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8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00家;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強縣4個、農產品加工強園3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9:1;培育區域公用品牌8個、企業品牌8個、產品品牌12個;創建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0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四大行動”打造綠色生態農業
根據《規劃》,實施“亳勃種業”行動、“良田改革”行動、“科技創新”行動和“增綠增效”行動,推動農業生產綠色生態高效。
“四大基地”打造“綠色亳農”品牌
實施“亳勃種業”行動。加快種業振興步伐,引導種子企業開展良種繁育推廣工作。加大育種攻關力度,大力發展適宜本地種植的高產、抗逆、優質新品種,全市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加大黃淮山羊、皖北豬、皖北牛、亳州斗雞等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快推進國家級生豬和湖羊核心育種場、省級黃淮山羊保種場和種畜禽繁育場建設。到2025年底,培育高產、抗逆、優質新品種3個,建成中藥材種質資源圃1個,保存中藥材種質資源90份,完善黃淮山羊、湖羊現代化種畜禽繁育基地2個,生豬現代化種畜禽繁育基地1個,新擴建現代化種畜禽繁育基地1個。
實施“良田改革”行動。扎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建后管護機制,全市高標準農田畝均財政投入由2250元逐步提高到3000元。開展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暢通田間水利微循環系統。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30%以上。穩步推進“一戶一塊田、一村兩作區”“股權聯盟”“全托管”等規模經營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全市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65%。每年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8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8萬畝,到2025年底,累計完成128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實施“科技創新”行動。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強化數字賦能,以“數字應用場景”等項目為抓手,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嚴格落實農機購置和報廢更新補貼政策,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開展農機裝備制造技術攻關,加快補齊農機研制短板。全市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達3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到2025年底,建成數字農業工廠5個、數字應用場景8個,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41個、糧食烘干中心24個、高標準農機綜合示范基地6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6個,完成研制新型農機裝備9項。
實施“增綠增效”行動。強化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實施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兩回收”、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兩利用”行動,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以種養結合、厭氧發酵、管網輸送、就近消納為主線,推廣“肥水還田”模式,促進綠色種養循環發展。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分別穩定在9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60%,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項目達到20個,新增實施“肥水還田”模式養殖場30家。
根據《規劃》,緊扣“訂單農業”,建設精品糧油基地,實施“生態養殖”,建設優質畜禽基地,實施“綠優工程”,建設綠色蔬果基地,開展“標藥種植”,建設道地藥材基地,打造“綠色亳農”品牌。
緊扣“訂單農業”,建設精品糧油基地。實施糧食產業提質增效工程,發展訂單農業,建立訂單生產基地,實行“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打造優質專用糧油升級版。嚴格糧食儲備管理。到2025年,優質專用糧食面積發展到850萬畝,糧食儲備增加到13萬噸。
實施“生態養殖”,建設優質畜禽基地。實施“肉羊擴量”“黃牛振興”“生豬延鏈”“家禽提標”等項目,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堅持規模養殖、集中屠宰,整合畜禽屠宰資源,構建縣、區錯位發展的畜禽屠宰加工格局,提升就地屠宰加工能力。發展稻漁共作模式,統籌發展圈養桶、集裝箱等陸基養殖模式,提高漁業產能。到2025年,能繁母豬保持在14.9萬頭以上,肉牛年出欄10萬頭,肉羊年出欄240萬頭,家禽年出欄1.1億只,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2萬畝。
實施“綠優工程”,建設綠色蔬果基地。大力推進設施蔬果建設,以新建和改造提升老舊設施為重點,促進蔬果規模化種植。統籌發展套種模式,擴大優質蔬果生產能力。大力發展“有機菌菇”,示范推廣茶樹菇、羊肚菌、平菇、香菇、赤松茸等種植。到2025年,設施蔬菜播種面積75萬畝,食用菌產量達4.5萬噸、產值3.5億元。
開展“標藥種植”,建設道地藥材基地。編制《亳州市中藥材綠色種植技術標準導則》,充分發揮亳芍、亳菊、亳丹皮、亳花粉等“四大亳藥”品牌優勢和國家級亳藥產業集群優勢,健全中藥材質量溯源體系,促進道地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到2025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30萬畝,累計建成中藥材綠色生產基地50個、中藥材產地趁鮮切制基地30個。
打造“綠色亳農”品牌。以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為抓手,促進綠色農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強化綠色農產品“雙推雙帶”,講好亳州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為品牌注入文化內涵。到2025年,累計新增“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180個,培育區域公用品牌3個、企業品牌3個、產品品牌6個。
“五大園區”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根據《規劃》,打造中藥材加工產業園、綠色食品產業園、大豆產業園、預制菜產業園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綠色農產品物流供應平臺,優化升級農村電商。
打造中藥材加工產業園。以道地藥材加工為重點,開發花草茶、果茶、養生飲品、藥膳等中藥保健食品,促進中藥材加工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以譙城區為重點,打造中藥材+花草茶為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園,輻射帶動中藥材產業集群化發展。到2025年,園區累計入駐企業120家以上,總產值達500億元。累計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
打造綠色食品產業園。緊盯鞏固提升傳統食品、多元發展酒類飲料、支持壯大休閑方便食品,建成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產業配套、功能完善的綠色食品產業園區。依托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圍繞亳州高新區、亳蕪現代產業園區綠色食品及大健康產業,打造綠色食品產業園,輻射帶動全市白酒釀造、風味熟食、蔬果脆片等綠色食品發展。到2025年,園區累計入駐企業90家以上,總產值達600億元。累計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產值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
打造大豆產業園。發揮“渦陽大豆”品牌優勢,延伸大豆加工鏈條,優化大豆產品結構,打造以渦陽高蛋白大豆加工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輻射帶動特色糧食加工產業發展。到2025年,園區累計入駐企業40家以上,總產值達70億元。累計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產值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
打造預制菜產業園。加快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大力打造“藥食同源、亳州養生”預制菜品牌,依托道地藥材、綠色蔬果、肉類加工等預制菜企業,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等模式,打造以蒙城縣為重點的預制菜產業園,輻射帶動中藥材預制菜、面食預制菜、蔬果預制菜、肉類預制菜等產業發展。到2025年,園區累計入駐企業30家以上,總產值達100億元。累計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產值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
打造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依托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打造以利辛縣為重點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輻射帶動縣、區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發展。到2025年,園區累計入駐企業30家以上,總產值達100億元。累計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產值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
建設綠色農產品物流供應平臺。加強市場經營和道路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綠色農產品運營中心(展銷中心、交易中心)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經營體系。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推進“四好農村路”、農村巷道建設。強化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倉儲冷鏈集配中心建設。到2025年,累計提質建設農村公路750公里以上,累計建設倉儲保鮮設施60個以上。
優化升級農村電商。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培育壯大農村電商主體,培育電商強鎮或縣域特色電商產業園區,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開展快遞服務民生工程,深化“郵政+快遞+電信+商超”合作。到2025年,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160億元,累計建設標準化村級快遞服務站點500個。
記者 武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