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還認識我是誰不?”7月2日,在市社會福利中心內,來自山西省介休市市民王先生哽咽詢問著。對面坐著的,正是他走失27年的大哥宣某峰(化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看著弟弟淚濕的臉龐,宣某峰原先茫然的神情也變得凝重起來。他目不轉睛地辨認著,停頓幾秒后,囁嚅著用鄉音喊出了親人的名字。
千言萬語皆化作無聲。這對久別重逢的兄弟緊緊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他在宣城有了“家”
這份跨越27年的“團圓”,還要從10年前說起。
宣某峰是市社會福利中心的特困人員供養對象,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市救助站的落戶安置人員。
2013年1月17日,宣某峰流落到宣城。有熱心的群眾在街面發現他并報警,公安機關將其送至市救助站。
剛到救助站,工作人員發現宣某峰不與他人交流,問話不答,神情淡漠,疑似患有精神障礙,隨后將其送往定點醫院。經專業醫生診斷,宣某峰患有精神疾病。為保障受助對象身體健康,市救助站工作人員立即為宣某峰辦理住院手續,以便他能夠到專業治療,盡快康復。
妥善安排好宣某峰住院治療后,擺在市救助站面前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開展尋親,要全力幫他尋找家人。
由于宣某峰無法提供有效信息,市救助站多次在全國救助尋親網、宣城日報上發布尋親公告,并聯合公安部門運用技術手段進行多輪比對查找。但遺憾的是,這些尋親工作都如石沉大海,均無所獲。
根據救助政策,2016年市救助站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長期滯留人員進行了落戶安置。宣某峰就是其中的一員,“宣某峰”也是落戶時取得名字。
就這樣,宣某峰有新名字、新身份,成為了一名擁有宣城戶籍的新市民,并享受特困人員供養待遇,移居到宣城市社會福利中心生活。
宣某峰家人送來錦旗。
闊別27載終于回家
在市社會福利中心的精心照料下,宣某峰身體康復得很好,精神狀態一直比較穩定,平時還會做做手工、下下象棋、畫畫,只是依舊不愛說話,不愿與他人交流。
轉機發生在今年6月20日。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陪伴服務對象做手工,從不肯透露自己信息的宣某峰,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破天荒地寫出一個地址和姓名:“壺關市石門公社石門村 王某珍”,市福利中心立即將這一重要信息反饋給市救助站。
得到信息后,市救助站立即進行網絡搜索,發現山西省壺關縣確實有一個“石門村”,當天就緊急聯系今日頭條網站發布尋親公告,并重點向該地區精準推送。公告發布當天下午,好消息傳來,在尋親志愿者的幫助下,市救助站聯系上宣某峰的親屬。
“我大哥王某珍患有精神障礙,1996年的時候走失了,他離家時兒子才8歲。”王先生告訴宣小布,大哥走失后,他們一直沒有放棄,也向當地公安機關報了案。但因為時間太長,大哥戶籍已在當地注銷,所以一直沒有下落。
“哥哥身體和精神狀態這么好,多虧了你們!你們也是他的家人!”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王某珍從最初被救助、救治到后來落戶安置的整個救助過程,并親眼見到王某珍本人和生活的環境后,王先生不由感慨道。7月2日下午,王先生帶著大哥踏上了返鄉歸程。
救助最終目的,不是讓這些身份信息不詳的受助對象“留下來”,而是讓他們“回得去”。截至目前,宣城市救助站已幫助127名受助對象尋親成功,回歸家庭。
楊小娟 全媒體記者 余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