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種新型的健身方式——舞“彩帶龍”在閔行區吳涇鎮悄然興起。這種運動是融入傳統舞龍元素的全新健身方式,愛好者通過手臂擺動、腳步移動、腰部扭動等動作,舞出各種花式舞姿,不僅能夠豐富居民的休閑娛樂生活,還能夠預防和緩解肩周、頸椎、腰椎等常見病痛。63歲的陳弼連是這項運動的熱情踐行者和推廣者,他不僅自己熱衷于舞龍,還組建了一支舞龍團隊,義務教授“彩帶龍舞”,致力于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給更多的人。
舞動彩帶龍
(相關資料圖)
舞出健康快樂人生
吳涇公園內,清晨的陽光透過樹林灑在一群健身愛好者身上。他們手持彩帶龍,伴著動感歡快的音樂,在草坪上舞出一場精彩的表演。五彩斑斕的“健身龍”起伏翻轉,時而柔和緩慢,時而熱烈歡騰,引來圍觀群眾的陣陣驚嘆。
這些健身愛好者的年齡多在五六十歲,但他們的精氣神卻堪比年輕人。他們笑言,舞動彩帶龍需要手臂、腳、腰等身體多部位的動作協調配合,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堅持鍛煉能明顯增強身體素質。
陳弼連是這支10余人舞龍隊伍的領隊,他告訴記者,舞動彩帶龍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還能豐富生活。三年前,陳弼連因生病腳受傷,不能走路,偶然在浦東三林看見別人舞龍,于是買了一條彩帶龍,在兩個月的練習后,他的腳關節痊愈了,并且開始有人跟隨他學習舞龍,慢慢組建了這支舞龍健身隊,他們每天在吳涇公園集合練習舞龍。寒來暑往,一個個精神飽滿的舞龍者,用彩色綢緞舞出了快樂,舞出了精氣神,也舞出了健康生活的態度。
從愛好者到推廣者
讓更多人受益
陳弼連不僅是一名健身舞龍愛好者,更是推廣者。談及為何組建舞龍健身隊,陳弼連告訴記者:“將傳統文化與健身結合起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想把這個健身項目推廣開來,讓更多人從中受益,感受到舞龍的樂趣。”
隊伍里跟隨陳弼連練習時間最長的是大劉和他的夫人喬美娟。“玩舞龍1年多了,以前有肩周炎、頸椎病,但是現在基本已經全好了。”62歲的喬美娟告訴記者,原本退休后天天在家看手機,是舞龍讓她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快樂,退休生活更加幸福,豐富多彩。“隊伍里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堅持健身之后,大家的身體素質和心態都好了很多。”
團隊里最年輕的成員小高還不到50歲,跟隨陳弼連學習了兩個月。他每天從莘莊趕到吳涇練習,下午則到體育公園繼續練習,每當動作越來越漂亮時,就會感到特別自豪。“通過舞龍的訓練,鍛煉全身,改善腿病、腰椎間盤等疾病。現在,我也開始‘收徒弟’了,其中包括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有七十多歲的老人,他們學會了技藝,又傳授給新的人,從而推廣了這項活動。”小高笑著說。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從舞龍中受益,陳弼連很欣慰。對于那些想要加入舞龍行列的人,陳弼連也給予了一些建議:“首先要熱愛,同時要有耐心和恒心,跟隨著老師和隊友的指導,慢慢地積累經驗和技能,就能不斷地提高自己。”
從健身到傳承
讓更多人了解文化的魅力
作為一名舞龍愛好者,陳弼連不僅將舞龍視為一項運動,更是一項中國傳統文化,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象征吉祥、高貴、尊榮,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幾千年來,華夏兒女在龍身上寄托了無數美好的愿望。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在喜慶的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河清海晏,天下安康。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舞龍的樂趣。”
除了在吳涇地區推廣舞龍外,陳弼連還積極參與上海市各個區的活動。他帶領團隊在松江、嘉定、浦東和徐匯等地進行表演和交流,向更多人傳遞舞龍的文化和魅力。陳弼連表示,“我們的隊伍已經成長為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在努力傳承和推廣這項活動。”
陳弼連認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最近,他和隊員們走進浦東一所小學,帶領100多名小學生學習舞龍。今年的桃花節上,陳弼連帶領他的隊員們來到浦東牡丹園為孩子們表演,并現場授課。他向孩子們介紹了舞龍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教導他們如何制作龍頭、龍身和龍尾,并親自示范如何舞動龍身。孩子們在學習中不僅體驗到了傳統文化的樂趣,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舞龍的意義和價值。
陳弼連和他的舞龍團隊還將繼續向更多的人推廣這項傳統文化活動。他們的下一站是華東師大附屬紫竹小學,為孩子們授課,讓更多孩子了解舞龍的魅力和文化內涵。陳弼連表示:“舞龍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項中國傳統文化。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項活動,讓孩子們能夠了解并熱愛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
來源:今日閔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