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安臨站鎮人民不怕流血犧牲,踴躍擁軍支前,浴血奮戰,涌現出了許多革命英雄。”在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內,青年干部志愿服務隊講解員劉偉正在為參觀的小學生們講述陸房突圍戰中軍民一心共同抗日的故事。
據了解,安臨站鎮位于肥城市中部,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泰西地區重要的根據地,聞名全國的陸房突圍戰就發生在這里。“近年來,安臨站鎮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走好“紅綠融合”發展之路,全力加快“兩帶三區”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更好地讓“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安臨站鎮黨委書記王開軍說。
夏日時節,走進東陸房村,繁花盛開,綠樹成蔭,紅色墻繪、紅色文化長廊、音樂噴泉、花園廣場一步一景,不斷煥新著人們對于農村面貌的印象。昔日的抗日戰場,現已成為游客的打卡地,紅色教育的大課堂。“這里是八路軍115師686團的指揮部,這里是戰地醫院,都被我們修繕保護起來了。”東陸房村黨支部書記曲鵬說,“村里還建設了鄉村記憶館,陳列著傳統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以及當年抗戰的武器裝備等,不僅留住了鄉愁,更重要的是讓群眾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2021年,東陸房村入選中組部和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成為泰安市首個全國紅色美麗村莊。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東陸房村大力發展紅色文旅產業,引來了兵峰愛國擁軍小鎮項目的落地,項目建成后,年可接待拓展訓練人員3萬余人,營業收入1500余萬元,利稅200多萬元,安置周邊群眾就業80余人。
“望魯山上魯女望,望穿汶水思故鄉。望魯湖畔荷花香,天鵝舞蹈鶴飛翔。”在下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紅色傳人”文藝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正在演唱該村群眾自編的歌曲《安站是個好地方》。據了解,今年肥城市創新打造文明實踐“益”起來品牌,安臨站鎮根據區域內紅色資源豐富的特點,堅持試點先行,在五個管區分別成立了一支“紅色傳人”文藝志愿服務隊,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文藝匯演等文明實踐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安臨站鎮駐地坐落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博物館——毛公山紅色文化博物館,它是泰安市第一家紅色主題類非國有博物館,收藏、展示各類革命文物一萬余件。“博物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年均參觀人數約5萬人。每逢青年節、國慶節等時間節點,鎮上的中小學生們和外地的團隊在這里開展主題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館長周長杰介紹。
“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下一步我們要繼續保護好、利用好安站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宣講好紅色故事,著力打造集紅色研學、黨性教育、文化體驗、生態觀光、素質拓展于一體的紅色鄉村旅游基地,讓更多文物古跡、革命舊址、博物館、鄉村記憶館等釋放出文化的正能量,形成旅游的大流量,全力奏響紅色賦能鄉村振興的‘協奏曲’。”安臨站鎮黨委書記王開軍說。(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李耀文 雷雪錚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