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玉米不是小麥。這是兩種植物,玉米是春季種植和夏季種植的,生長期為一百三十天左右,到了九月份收獲。小麥是十月份播種也叫冬小麥,生長期為二百六天左右,生長周期長耗時耗力,小麥和玉米相比較小麥投入大。這兩種植物是我們這里重要的經濟來源。
用生物進化觀點來探討玉蜀黍的近緣祖先及其演變為現代玉蜀黍的過程。栽培玉蜀黍的野生祖先是一種類玉蜀黍。玉蜀黍族(Maydae)內的植物共有7個屬,其中玉蜀黍屬(zea)和摩擦禾屬(Tripsacum)原產美洲。與玉蜀黍有關是類玉蜀黍(Teosinte),俗稱大芻草,分類上原為類蜀黍屬(Euchlaena),已改為Zea mexicana。它包括6個一年生的野生種家族,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的廣大地域內,與玉蜀黍有很低的親緣關系,在植株外形和花序器官等方面與玉蜀黍也有相似之處。
從生態習性來看,類玉蜀黍和玉蜀黍一樣,是12-13小時短日照的一年生喜溫植物。作為一種野生草類,它分布于墨西哥中部玉蜀黍最初馴化的同一地區內。而大多數摩擦禾的種都是多年生野草,具有密集的根莖,這是栽培玉蜀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性狀。細胞學觀察表明,墨西哥類玉蜀黍和栽培玉蜀黍的配子染色體基數相同,都是n=10,而摩擦禾的相應基數是n=18。在現代栽培玉蜀黍和墨西哥類玉蜀黍的小孢母細胞中,粗線期染色體上的染結往往分布于染色體的近中部位;在摩擦禾和危地馬拉類玉蜀黍的相應染色體上則以頂端染結為主,說明與玉蜀黍染色體特征有明顯的不同。用人工方法更容易進行類玉蜀黍和栽培玉蜀黍的雜交,在其雜種一代中雙親的相應染色體可以聯會成對,呈現同源性,導致良好的結實。類玉蜀黍在中美洲逐步馴化為栽培玉蜀黍以后,不同玉蜀黍種簇間會經常發生雜交,產生形形色色的變異類型。分布于美國中西部玉蜀黍帶的最高產馬齒型玉蜀黍,就是由北部硬粒型玉蜀黍和南部典型深馬齒玉蜀黍雜交和選擇的產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