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為宣傳展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成果新進展,講好巢湖非遺故事,巢湖市文旅局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徽文旅惠民消費季巢湖市202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
非遺進校園 傳承“活”起來
(資料圖片)
失傳多年被“復活”的粉蠟箋工藝、原生態的巢湖民歌、具有收藏價值的仿古畫藝術……當這些珍貴的巢湖市非遺特色文化“走進”校園,會碰撞出什么火花?
6月9日下午,巢湖市文化館組織開展以“非遺文化 薪火相傳”為主題的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巢湖市第三中學,為師生們開啟了解巢湖非遺文化的大門。
“巢湖啊好哎,依吔,好呀好風光,好呀好風光”……當日下午2:40左右,在教室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和她的徒弟雷玉君正在現場教唱巢湖民歌經典曲目《巢湖好》,學生們熱情高漲,學唱有板有眼。學唱前,李家蓮還介紹了巢湖民歌的由來和特點,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
“原來漁網是這樣織出來的呀!”“我也想試試!”,在非遺展示區,紙箋加工技藝、巢湖樹雕畫、剪紙、織網技藝、仿古畫藝術、洪氏銀器制作、巢湖卵石畫技藝等7個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現場開展非遺項目展示及互動體驗活動。學生爭先恐后零距離與非遺傳承人學習交流,共享非遺文化之獨特魅力。“看得出來,孩子們對非遺文化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特別高。”在紙箋加工技藝合肥市級非遺傳承人方春希看來,非遺進校園活動非常有意義。“非遺走近孩子們,非遺就有了延續的希望;孩子們學習非遺,成長中就會獲得文化的滋養。”
與此同時,校園內還設有非遺展覽區,利用展板形式圖文并茂地將精選的31個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示,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文化館工作人員就學生們的提問進一步介紹和講解巢湖非遺項目及其保護傳承情況。
了解非遺歷史 講好非遺故事
有巢氏到底是誰?他有什么傳奇之處?6月10日上午,巢湖市博物館組織開展有巢氏文化(安徽省級非遺)專題講座活動,邀請巢湖市文化館原非遺保護辦公室主任劉宗勇為大家講授有巢氏文化的精神內涵。劉宗勇從有巢氏的概念、有巢氏的四大創舉以及有巢氏對中國和世界的意義等方面進行闡述,讓在場聽眾深入了解有巢氏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講座結束后,不少市民還參觀了有巢氏相關展覽。
據了解,巢湖市博物館在此期間線上線下舉辦了多項活動。如以展板展覽的形式,在街頭社區、學校、廣場進行文化和遺產自然日相關知識宣傳,在博物館公眾號平臺發布相關圖片資料知識宣傳,舉辦柘皋劉忠平先生捐贈28件農耕民俗物品展覽等。
巢湖市非遺項目種類齊全、項目繁多,目前共有81項。近年來,巢湖市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老非遺,正在巢湖大地上綻放出熠熠的時代光彩。
周曉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