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王女士10余年前體檢時就發現膽囊結石,因為沒有任何不適癥狀就一直沒干預,也沒有定期復查。近半年來,王女士開始反復感覺右上腹不適,在多家醫院就診都考慮為膽囊結石引起,醫生建議她做膽囊切除,她一直遲遲未做決定。
時隔八年,女兒和母親先后找他“保膽取石”
近日,王女士專程從安徽來到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找到普外科主任中西醫師李明宏,希望李主任為她“保膽取石”。原來,八年前她的女兒也曾因膽囊結石入院,李明宏主任為其做了“保膽取石”微創手術后,女兒恢復很好,沒有再復發。李明宏主任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后,為其做了充分檢查,王女士膽囊功能良好,排除其他可能影響手術的因素,符合保膽指征,于是擇期為其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開取石術”。手術很順利,術中取出一枚約3cm大小結石,保留了膽囊。術后,王女士恢復良好,康復出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現膽囊結石,是“保膽取石”還是“一切了之”?
很多患者在診斷膽囊結石后,心里都有同樣的疑問:我這結石嚴不嚴重?需不需要手術處理?對此,李明宏主任表示,發現膽囊結石時,即使沒有癥狀還是應該積極干預。因為結石在膽囊內,會對膽囊內壁產生持續不斷的摩擦、刺激,長此以往,將會導致膽囊功能逐漸受損,等到疼痛不適再尋求治療,就有可能失去比較好的手術機會。那如果進行手術治療,是選擇保膽取石還是切除膽囊?膽囊作為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儲存濃縮膽汁,幫助食物消化和吸收等功能,切除膽囊不僅會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癥狀,患者還可能要承擔因膽囊切除手術所帶來的一系列相關并發癥(如膽管炎、胰腺炎等)風險。所以,切除膽囊需謹慎。而保膽取石也并不是適合每一個膽囊結石患者,需要經過醫生專業的評估后才能決定,總而言之,保膽是為了保留有功能的、健康的膽囊,反之,切除的是不健康的、沒有功能的膽囊。
生活中應當如何預防膽囊結石的發生?
膽囊結石形成的原因相當復雜,既有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前者較難改變,而后者則可以人為的調整。為了避免膽囊結石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長期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
高膽固醇食物會增加肝膽代謝負擔,導致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最終形成結石。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易導致肥胖,肥胖也是引發膽囊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中應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多吃水果、蔬菜,補充膳食纖維。
2.不吃早飯
長期處于空腹狀態會讓膽汁濃度過高,膽固醇長期飽和就會引起膽囊結石。應每天規律三餐,讓膽囊每天有序、按時工作,及時排空膽汁才能避免膽囊結石的形成。
3.不愛喝水
喝水量少不利于排尿,排尿會排出體內垃圾、多余的水、尿素、尿酸和無機鹽。因此,平時要多喝水,每天喝7—8杯水(1500—1700ml)可預防膽結石。
4.長期生活不規律
長期生活不規律會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鐘,致使膽汁分泌紊亂、膽囊收縮功能受影響,最終導致結石形成。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摒棄不良習慣如熬夜、暴飲暴食、大量飲酒等。規律的生活不僅能預防膽結石形成,對各類疾病的發生都有預防作用。
(《零距離》記者/王華素 通訊員/殷舒月 羅鑫 編輯/趙夢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