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剪輯?盧成漢
通訊員 賀鵬 潘雪梅
(資料圖片)
快充閃電俠發明的充電裝置,15分鐘就可以將電動轎車的電充到80%;給機器人裝上“眼睛”的工程師指令“一線穿5針”;人體定位儀,能夠準確給車輛做定位;精準操作機器人,在生雞蛋上剝殼不破雞蛋膜。
8月29日,武漢市總工會舉辦的武漢市工友杯首屆“武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開賽,極目新聞記者現場見證了一串串讓人驚嘆的絕活。
給機器人裝眼睛:“一線穿5針”
8月29日,在武漢市工友杯首屆“武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上,一臺機器人“一線穿5針”的絕活,讓大家嘖嘖稱奇。極目新聞記者現場見證了參賽者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的工程師鐘開學的這一絕活。
鐘開學在操作機器人進行“一線穿5針”中
鐘開學通過操作臺發出指令后,一臺身著“黃衣服”的視覺機器人,慢慢對焦。前后用時不到3分鐘,成功地將一根0.2毫米的線,穿進了5根一字排列,分別只有0.28毫米的針眼中。
鐘開學正在操作機器人完成“一線穿5針”
隨著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智能制造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也在日益加速。視覺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落地的關鍵環節,在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中被大量應用。鐘開學反復錘煉機器人技術,練就一身機器人操作絕活:將視覺機器人的高柔性和高精度進行巧妙融合。
鐘開學與他的團隊管理著從事汽車制造的300臺機器人,為了最大限度拓展它們的生產和精準干活的能力,他給機器人安裝上了二維及三維的“眼睛”。
過去擰螺絲和搬運汽車部件,靠的是人工,不夠精準不說,效率還不高。如今,鐘開學“培養”出來的機器人,不僅能夠精準,效率還是人工的十幾倍。
不僅如此,鐘開學還“教會”機器人拼圖,當各種汽車拼裝件運到現場后,機器人會自動識別,精準地放到相應結構中,“它們按我的程序操作,從未失過手。”
比賽現場,鐘開學指令機器人“拼圖”,他先將4塊建筑拼圖中的一塊,隨意放在桌面上,然后再次發出指令,機器人準確地用“手臂”將拼塊抓住,然后放進拼圖中,嚴絲合縫。
鐘開學這一絕活,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30多名徒弟,為公司創造價值360余萬元。
快充閃電俠:15分鐘可將電池充到80%
隨著新能源電動車進入家庭,許多市民關心電池充電的快慢。在技能大賽的現場,來自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的龔紫丹,帶來了讓人眼睛一亮的新能源汽車快充裝備:充電15分鐘,電動車電池中的電,可由30%充到80%。
今年32歲的龔紫丹,研發了這種名叫熱管理系統的裝置長達10年。他說,新能源電動車在極寒(-30℃以下)與高溫(55℃)下,充電十分緩慢。為了確保電池充得更快,必須讓電池避開極寒與高溫。
經過多年的研發,他完成了一套邏輯編程方法,來實現快充測試。
龔紫丹與他的熱管理裝置(部分)
通俗的理解就是,給電池加裝“空調”,當環境溫度較低時,給電池增溫,當溫度較高時,給電池降溫,實現恒溫以利于快速充電。
一項測試表明,在極寒或高溫條件下,快速充滿電的時間,使用龔紫丹的快充裝備,由2小時降為40分鐘,安全性能還得到提升。而快充15分鐘,則可以由30%充到80%,整車開發時間相應縮短一半時間,這套裝置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以后,這個設備會陸續安裝到新能源車上去,市民出游可放心充電了,續航能力也將大大提升。”龔智丹說,他的這個裝備,已在猛士917上使用了,8月25日成都車展上已公開亮相了。
龔紫丹因此獲得了一個“快充閃電俠”的雅號。
人體定位儀:準確給車輛做四輪定位
8月29日,在武漢工人文化宮舉辦的“武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現場,一臺猛士917靜靜地停在廣場上。這時,東風汽車集團技術中心的工程師張應龍被工作人員蒙住了雙眼。
隨后,一名工作人員迅速打開猛士車門,拿出工具,在車輪上鼓搗了幾下,有意設置一些“偏差”故障,然后再摘掉張應龍的眼罩,裁判這時向他宣布比賽開始。
原來,張應龍展示的絕活是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準確判斷該車四輪定位是否存在偏差。
張應龍讓司機左右打方向盤,然后用手指與手中的普通水性筆,作了一下比對。3分鐘后,他發現左前輪參數略有偏高,約為1度的1/4,于是用水性筆在紙上寫出了偏差點位。與工作人員“制造”的偏差相符。現場人員為他的精彩鼓掌。
“我這個技能也是逼出來的。”張應龍說,公司在沙漠無人區等各種環境試車中,由于不便于攜帶四輪定位設備,以致在測試過程,容易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測試結果,費時費力費錢。
他決定摸索一種不用工具,用人體的測試方法,對車輛定位參數進行基礎調整。2020年,經過3年的不斷摸索和多年的經驗總結,研制出了汽車底盤人體定位儀。
這個定位儀,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獲得了國家機械行業創新成果二等獎。
2021年,他將自己的成果做成課件,傳授給他的同事們。
張應龍在展示人體定位絕活
機器人保姆:生雞蛋上剝殼不破雞蛋膜
機器人能夠精準干活,其實離不開對它們無微不至關心的人。31歲的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工程師余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8月29日,在多位評委的注視下,年輕而又自信的余樂從容不迫。
他指令機器人用一只“手”,握住一把普通的鑷子,鑷子的尖頭,只有1毫米,下方,是一枚剛買來的生雞蛋。他屏住呼吸,全神貫注,輕輕戳破2毫米的雞蛋外殼,然后慢慢擴大至2平方厘米,露出完好無損的薄薄的雞蛋膜,前后用時6分鐘。
余樂使用機器人剝生雞蛋
“太精細了,真不容易。”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10年前,余樂大學畢業,就到了上汽通用汽車武漢分公司車身車間,他致力于自動化設備的研究,機器人調試能力是設備自動化的核心,為了保障整車制造質量和設備安全,機器人調試“快精準”是他的追求。
“我與另外9名同事負責全廠1013臺機器人。”余樂說,他們就是機器人的保姆,負責它們的運維、保養、調試,讓它們精準工作,才能保證整車的質量。
此次大賽上,他充分展示了機器人操作的精準性和流暢性。他的高超機器人技藝榮獲國家級、行業級創新獎項7項,其他各類獎項30余項,并申請專利3項,帶徒弟超過10名,累計為公司節省費用超過2000余萬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