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電子商務是指以醫療機構、醫藥公司、銀行、醫藥生產商、醫藥信息服務提供商、第三方機構等以贏利為目的的市場經濟主體,憑借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主要是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醫藥產品交換及提供相關服務的行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醫藥電商行業市場規模分析 醫藥電商行業相關政策研究
醫藥電商屬于醫藥流通環節,醫藥電商平臺將線下售藥延伸到線上,連接藥企、醫院、零售藥店和終端患者。醫藥電商產業鏈的上游為醫藥制造。醫藥制造具體細分為生物藥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中藥制品制造、獸用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制造及疫苗制造和其它藥品制造等。
醫藥電商是整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2019年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網售處方藥尚有巨大增長空間。目前醫藥市場的上萬億元藥品銷售額,其中85%來自處方藥,而這些處方藥銷售的主要渠道還是醫院和線下藥店。此外,疫情也為網售處方藥打開了新局面。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互聯網+醫藥健康已經駛入快車道。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處方藥市場占藥品終端消費市場85%以上,其中80%左右的處方藥通過醫院渠道銷售。
隨著政策的支持,互聯網醫療進入高速成長期。在醫藥電商供應方面,醫療科技提高了醫藥供應鏈的效率,它能夠應用大數據掌握患者用藥需求、輔助藥企研發決策;或是通過物流供應鏈幫助醫藥電商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也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幫助醫藥電商溯源藥品配送信息,對藥品運輸進行全流程安全管理等。
隨著行業的發展,未來線上購藥有望取代藥店成為藥品采購主要渠道。整體看來,醫藥電商領域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國內互聯網慢性病管理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但市場潛在規模巨大。不論是傳統業務還是創新業務,作為細分賽道,醫藥電商的產業互聯網都會從中獲得發展機遇。未來,隨著更多醫藥企業提出數字化營銷需求,醫藥企業與醫藥電商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
在市場政策環境向好和醫療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醫藥電商、醫療服務等領域布局,尋求需求端、支付端、供應端的業務增長點。互聯網巨頭自帶巨大的流量優勢和技術優勢,能夠將內在用戶轉化為醫藥平臺用戶,進而能夠提升互聯網醫療在整個醫療行業的市占率,同時推動互聯網醫療 “醫+藥+險”閉環的形成。其中值得關注的相關公司有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醫療信息化方面,則有衛寧健康、東華軟件、創業慧康、東軟集團、萬達信息等。
從醫藥電商平臺使用率情況來看,2021年上半年,我國醫藥電商用戶使用率最高的平臺是阿里健康,使用率為46.8%,其次是美團和京東健康,使用率分別為38.3%和37.9%。此外,早期入局的叮當快藥、1藥網,使用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平臺入局醫藥電商,具有較大的資本、流量、物流優勢,加上一站式購物模式更加便宜,不少消費者也會偏向于在慣用的電商平臺或外賣平臺上購買醫藥產品。
2020年之后受疫情影響,電商購藥成為首選,醫藥電商B2B趁勢而起,實現高速增長,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2072億元。資本熱度方面,傳統藥企企業積極擴大B2B版圖,新型企業加速沖擊二級市場,行業熱情提升,在政策與市場不斷完善的綜合作用下,中國醫藥電商B2B市場規模2025年預計達到3758億元,發展空間巨大。
醫藥電商B2B位于醫藥流通產業鏈的中游,以數字化方式革新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方式,節約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按照發起方的不同進行劃分,醫藥電商B2B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醫藥電商B2B、傳統藥批轉型B2B以及第三方醫藥電商B2B平臺,各模式市場特征與產品體系各不相同,同時以其數字化、便捷化服務共同助力醫藥流通的高效運轉。
醫藥電商企業未來將通過藥品銷售與在線診斷結合,可以讓更多百姓實現“小病在家治,大病到醫院”,長期來看將利好整個行業發展。
2022年9月1日發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涵蓋藥品網絡銷售管理、平臺管理、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方面,進一步落實藥品經營企業主體責任、壓實藥品網絡銷售平臺責任,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
本報告對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醫藥電商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報告將幫助醫藥電商企業、學術科研單位、投資企業準確了解醫藥電商行業最新發展動向,及早發現醫藥電商行業市場的空白點,機會點,增長點和盈利點……準確把握醫藥電商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醫藥電商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形成企業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優勢。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