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7月3日訊(通訊員 譚文艷)7月郴州進入高溫酷暑時節,部分細菌、病毒繁殖旺盛,蚊蟲、蜱蟲等媒介生物也進入活躍期,易引發各類疾病傳播。郴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市民朋友要重點預防高溫中暑、食源性疾病、猴痘、蟲媒傳染病、新冠病毒感染等。
(資料圖片)
高溫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導致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障礙,夏季高發。嚴重者可出現大量出汗、血壓下降、暈厥、肌肉痙攣,甚至發生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現象。
防病提示:
1.避免正午出行,減少戶外停留時間。如果必須暴露在陽光下,應戴上帽子,穿淺色寬松衣物,并盡可能縮短待在陽光下的時間。
2.保證足量飲水,少量多次,不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大量出汗后應適量飲用鹽水。
3.高溫戶外作業應積極采取防曬措施,避免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密閉環境。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物,同事間應彼此留意健康狀況。
4.老年人、嬰幼兒和兒童、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等是高溫中暑的高危人群,應重點關注。特別是不要把嬰幼兒和兒童單獨留在車里。
食源性疾病
7月份天氣逐漸炎熱,升高的氣溫為細菌增殖創造了條件,食物容易腐爛變質,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期。
防病提示:
1.注意用餐衛生。外出選擇正規的、衛生環境良好的餐館就餐,在家注意生、熟分開,生吃蔬果要洗凈,食物要煮熟煮透,推廣使用公勺公筷。
2.注意個人手衛生。飯前便后、處理食物前后、接觸寵物、處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
3.清潔消毒。餐具和廚具要用流動安全的水沖洗、晾干,并經常蒸煮消毒,廚房環境要清潔。
4.不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一旦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猴痘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該病此前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近期北京、廣州相繼發現猴痘疫情,廣大市民需注意防范。
防病提示:
1.有猴痘疫情流行地區旅居史的人員要關注猴痘疫情信息和猴痘病毒防治知識。避免接觸嚙齒類動物和猴痘病人,避免與可疑感染者密切接觸或共用生活用品,做好個人手衛生。
2.猴痘人際傳播以男男性行為人群為主,建議男男同性性行為者積極了解猴痘防控知識,提升猴痘認知水平和防空意識,避免或減少高危行為并做好自我健康監測;
3.若發生高危行為、接觸高危人群或可疑動物后,出現皮疹、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猴痘樣癥狀,應做好個人防護主動就醫,并告知醫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觸史。
蟲媒傳染病
蟲媒傳染病屬于媒介生物傳染病,它是以蚊、蚤、蜱等節肢動物(俗稱蟲子)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疾病,有很強的破壞性和傳染性。常見的蟲媒傳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登革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
防病提示:
1.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若有發熱、頭痛、肌肉痛、皮疹等疑似登革熱癥狀,應及早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相關旅游史。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俗稱“蜱蟲病”,經蜱蟲叮咬是其主要傳播途徑。進入七月,蜱蟲非常活躍,若發現被蜱蟲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強行將其拔除,否則其頭部易留在體內引起發炎和瘙癢,從而引發感染。若出現傷口發炎、瘙癢,或有發燒、頭疼等不適癥狀,應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并告知醫生蜱蟲叮咬史。
3.市民們在外出時可穿著淺色的長袖上衣和長褲,并在裸露皮膚處涂抹蚊蟲驅避劑,特別是耳后、頸部等部位,避免被蚊、蜱等蟲媒叮咬。及時清理或倒置室外閑置的可積水容器,清除潛在的蚊子孳生場所,防止蚊蟲孳生。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已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但病毒還在不斷變異,且隨著時間推移,既往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的抗體水平會逐漸衰減,保護力逐漸下降,人群二次感染風險加大,預防新冠仍不容忽視,建議廣大群眾繼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防病提示:
1.堅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常通風、講禮儀,咳嗽、打噴嚏時要采取必要遮掩措施,養成公筷制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出入人群密集及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時,堅持科學佩戴口罩。
2.做好健康監測。做好健康監測,有發熱等不適及時就醫。尤其是老人、孩子、有慢性病和孕產婦等重點人群,盡量避免接觸有發熱和咳嗽癥狀人員。
3.接種新冠疫苗。根據《應對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種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議以下2大類4小類目標人群盡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
(一)未感染人群
3歲-17歲人群——尚未完成基礎免疫程序;
18歲以上人群——尚未完成一劑次加強免疫(時間間隔:完成基礎免疫程序3個月后);
18歲以上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尚未完成二劑次加強免疫。(時間間隔: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6個月后)
(二)已感染人群
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個月后接種一劑次疫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