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東的加沙地帶經常與流血沖突聯系在一起。 以暴制暴一直是加沙的常態。
(相關資料圖)
加沙是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沙丘覆蓋。 面積雖小,只有365平方公里,卻居住著超過300萬人口,是世界第五大人口稠密區。 加沙的另一邊是以色列,數百萬以色列人生活在巴勒斯坦哈馬斯的射程范圍內。 一旦該地區局勢緊張,雙方將上演防空大戰。 以色列的“鐵穹”反火箭系統雖然攔截命中率非常高,但來襲火箭只要不被攔截,就有可能給以色列人的生命帶來危險。
對于300萬加沙居民來說,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 他們不僅要生活在只有新加坡一半大小的狹小區域,還要忍受以色列的報復性反擊。 盡管以色列一再強調,以軍主要使用精密儀器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但由于人口眾多,每平方公里居住著9000人,難民中也會出現平民傷亡。
加沙問題的根源在于,這片土地曾被埃及和以色列占領,但從未真正被任何一方接受。 從居民構成來看,75%的加沙人是巴勒斯坦難民,其中大部分人在1948年以色列入侵時失去了家園。就連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也長期居住在加沙的難民營中。
一開始,以色列對加沙這樣的一塊土地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一直由埃及控制和管理。 之后,埃及在與以色列的戰爭中失敗,加沙的控制權落入以色列手中。 持續了將近40年,直到2005年以軍實施單方面撤軍計劃,徹底撤出加沙地帶。
很長一段時間,加沙都不是今天的樣子。 2000年以前,當地巴勒斯坦居民可以自由往來于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甚至可以進入以色列尋找維持生計的工作。 2000年后,隨著對以色列的暴力行為愈演愈烈。 2002年,以色列重拳出擊,封鎖了加沙走廊與埃及的邊界。 此后,它在加沙邊境修建了隔離墻。
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撤軍,把這個燙手山芋踢到了埃及。 埃及認為加沙子是通往埃及的門戶。 無需為數百萬加沙人的生存買單。 它應該始終關閉。 因此,每次開放拉法口岸的時限只有幾天,允許加沙居民進入埃及工作。
如果有人想從加沙進入以色列,只能通過又長又黑的隧道系統,再穿過隔離墻。 他們能不能得手還是個未知數,因為在隔離墻不遠處有以色列狙擊手隨時待命。 一位以色列高級官員曾說,“我們要讓巴勒斯坦白人餓死,但不要餓死。”
經過十多年的圍困,加沙就像一座充滿憤怒和憤怒的大城市。 絕望。 牢籠,加沙人習慣用“世界上最大的監獄”來形容這片土地。 其物資供應和人員往來主要依靠通往埃及的地道系統,其經濟支柱除了國際社會的援助外,主要依靠走私活動。 長長的走私清單中,不僅有槍支彈藥,還有食品和各種生活用品。 即使是自愿在這里結婚的女性,也必須從地下穿過封鎖線。
數據顯示,長期封鎖和軍事行動使加沙地區經濟瀕臨崩潰,商品短缺,失業嚴重。 全年GDP總量不足30億美元。 在加沙,一個成年男性一天可以消耗2800卡路里,一個成年女性一天可以消耗2200卡路里,剛好可以滿足生存需要的標準。
如此惡劣的環境,堪稱人類最不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