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資料圖)
數字技術創新和應用
是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6月30日下午,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成立儀式暨“擁抱數字經濟時代,打造人才培養高地”論壇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論壇現場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
劉元春表示,數字時代的經濟基礎就是數字經濟,數據要素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經濟創新、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我國必須高度重視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這是我國實現彎道超車、民族復興的重要抓手,也是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數字自古以來就存在,但是數字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經濟創新發展及組織模式變革的核心主導力量之一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變化。數字經濟經歷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問世的兩波浪潮,如今第三波浪潮來臨,典型特征是智能化。
劉元春認為,智能時代將出現幾何級的變革。當前智能化初步展示其面貌,未來發展的空間和邊界難以預估,因此我們須高度重視、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心懷敬畏。
他說:“我國在數字經濟第三波浪潮中,要把握作為超大市場經濟體、超大數字資源體,以及在數字技術、數字應用上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優勢,在全新格局中實現領跑。”
具體來說,我國首先必須在數字技術的創新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次在數字技術的普及和運用上要形成體系化的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創新鏈,形成內生動態;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應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內生作用體系。
對于企業來說,劉元春建議,一是企業應從戰略上認識到,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定會對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沖擊,不變革就會被淘汰;二是企業應對本領域、本產業的數字技術的變化有基礎性了解和把握;三是要全面擁抱數字技術的變革,快速推進本產業的數字技術應用。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難點痛點。劉元春說:“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較小,成本承受能力較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其獨立承擔數字化轉型創新的難度很大。為此,政府要有所作為,主導建設和優先發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各行業的大型企業,尤其是國企要起到標桿作用,為大量中小企業鋪平數字化轉型道路,并通過供應鏈、金融鏈、創新鏈等將大企業的數字化能力逐步滲透到中小企業,將后者納入數字化體系。”
劉元春也提醒,任何一種新技術都會帶來一些負面沖擊,帶來組織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等的變化,進而引發利益格局變化。因此,我國要通過組織創新、制度創新來緩解和吸收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沖擊。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關鍵詞: